湖南教育新闻网:【学生眼里的张京华-3】给你“十把斧头”

时间:2014-09-05 浏览:152字体大小:

湖南教育新闻网:http://news.hnjy.com.cn/other/108938.jhtml

【学生眼里的张京华-3】给你“十把斧头”

作者:刘瑞

 2012年末,第一次指导中文系本科生毕业论文,25岁的我手忙脚乱的翻看着张师的《中文本科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期待从老师的智慧中大获灵感,借鉴经验。读老师的书,仿佛他就在自己面前,是那么的亲切。而读到关于谈论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经历时,我则忍不住心潮澎湃,几乎掉下泪来。

  在谈我的论文之前,老师先谈了一堆对我的印象,总结一下,就是胖、性格好、爱笑、很开朗,看到这里,我会心微笑。张师认为我这样的类型也很适合做学术研究,并肯定的说我“在大学期间曾经占据过一个高度”。大三时,我和老师已经很熟识了,当时正准备做学年论文,我拟了几个论题,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老师认为要做一些有新意的、实在的研究。于是老师就将他留意很久的一个清代散文集子《潇湘听雨录》拿给我阅读研究,并指出可以做本科毕业论文。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经过近一年的排录、校对、查阅典籍、确立提纲、精心撰写等工作,顺利的写好了毕业论文,并且获得了优秀等级。而我所收获的经验和成果远不止这些。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排录的《潇湘听雨录》作为湖湘文库的投稿,交给岳麓出版社了;一部分题为《〈潇湘听雨录〉与永州》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文章还有其他的部分,老师鼓励我自己投稿给其他学术刊物,研二时《〈潇湘听雨录〉对湖湘地方文化的考订》发表在《邵阳学院学报》上。

  这样的过程,的确让我受益良多,在我之后的学术道路上,常常让我变得得心应手。老师在书中如是说到:“她现在在读古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这样一个习惯,这样一个角度,这样一个经验,就可以为她下一步新的成果提供一定的基础,然后由此启发又会得到第二个经验。等到你有十个经验的时候,你就上了境界了,就可以左右逢源了。程咬金有三板斧,翻来覆去就那三斧头,而你有十把斧头,就放肆的抡吧,那时候你就可以学成下山了。”

  合上书本,心中感慨万千,回忆起和老师相识的九年时光,很多往事涌上心头。而老师给予我的,何止十把斧头!

  2005年9月,我从江苏来到了永州的湘科院求学,在《国学入门》的课程上,结识了张京华教授。张老师是典型的北方人,身材较为高大,脸型方正,浓眉大眼,眉宇间有一种昂然的自信。他理着简单的平头,服装朴素,脚上经常穿着一双布鞋。老师有一口地道的北京腔,每次上课时都说的字正腔圆。而说到兴致浓厚时,他就会眯眼大笑,每每这时,我都会感觉老师的眼睛像两条欢快的小鱼在他荡漾的脸庞上游泳。当时,懵懂的我并不能完全消化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但内心却生出一种向往之情。

  课余,我经常和两位同学去老师的办公室坐一坐、聊一聊,也做一些端茶扫地的小事情。时间长了,老师就问我们读什么书,并给开了一些书单,建议我们先去读一读。另外,我们也积极参加以张老师为核心的读书会。所谓的读书会,并没有固定的地点、组织、规章,就是每周有一个晚上,以张老师为主带着对读书感兴趣的学生一起聊聊,谈谈所读的书和经历。当时还有中文系朱雪芳博士也经常给予我们指导,并热心的为我们邀请校内外的教授老师来给我们讲学。而我因为对绘画感兴趣,每次读书会前两天,会绘制三四幅海报,通告读书会的具体时间、地点。每次张贴之前都要拿给张师过目,张师也看的颇有乐趣,还细心的给我的海报拍了照片,说可以存起来留个纪念。平常的聊天中,老师总会带给我们很多知识和启发。学术上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和影响是巨大的;而在生活上,老师也是个颇有情趣和品味的人。他的办公室总会有一些有趣的小物件,比如一个鸟窝啊、几个出土的石头啊、精美的清代木雕等等。另外,还有很多好吃的小零食,最难忘的是水晶巷的酱板鸭,所以,我们都非常乐意前往。而我每次都毫不客气的吃个痛快,加上本身偏胖,不知不觉老师就给我取了个 “胖妞” 的外号,而我也欣然接受。

  2006年10月,我们大二,张师建议我们做一些有益的学术训练,并很快给我们敲定了课题和方向。虞舜和二妃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他们与永州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介于他们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后世历代文人都有吟咏他们的诗歌。张师认为这样达到一定数量、又有鲜明主题的诗歌,可以对其做一个研究。而身处永州的我们,有着地缘优势,同时难度对于我们而言也算是尚可接受的。于是老师很快分配了任务,让我和一位女同学搜集关于二妃的诗歌,并尝试作注解,而另一名男生研究虞舜。接下来的两年中,张师对于我们的指导更是深入、细化,而浅薄的我们也不敢懈怠,常常挑灯夜战。搜集、校对、作注、审稿、征求意见、请师长作序题字、反复修改、排版,到2008年8月,我们的《湘妃诗选注》与《九嶷诗选注》终于以学报增刊的形式正式出版了!整个过程有苦有乐,更多的是我们的成长!

  在和张师的相处中,我愈发被他遨游于学术世界中的逍遥与快乐而吸引,每次和老师的交流都是万分愉快的,而这,也正悄悄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暗暗决心要努力成为老师那样的人——把学术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并能享受其中的乐趣。我想,人就活一辈子,这样高妙的人生境界值得追求!所以,大三时,我已经决定考研了。老师也是非常的高兴与支持。经过近一年的学习,我迎来了并非圆满的考研初试成绩,外语虽然上了国家线,却达不到我报考学校的要求,于是我面临着调剂。老师也为我捏把汗,直到后来我收到了广西师范学院的调剂通知,老师充满鼓励的对我说:“带上你的著作和论文去吧,你是个福将,一定会马到成功!”老师的话,让我信心倍增,也果然灵验,不久我就收到了被录取的通知。

  2009年9月,我开始了读研生涯。我的身躯离开了永州,但我的心灵从未远离张师和读书会。研一期间,张师不改往日作风,让我在读书期间别丢了实战。张师很推崇民国学者钱基博先生,他说钱先生治学谨严深厚,又是我家乡的学者,可多关注。还将自己网购的一本重要文献——钱基博先生的《礼记约纂》的复印本交给我,让我进行排录研究。那是民国时期无锡师专出的书,为影印本,我花了一学期的时间将其排录标点,并撰写了几篇文章。后来《论钱基博对〈礼记〉的文章学解读》经我的研究生导师梁德林教授修改后,发表在《西安石油大学学报》上,而读书札记《民国学者的决胜百年之后:读钱基博〈经学论稿〉》也发表在《读书报》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上。巧合的是,因为《礼记约纂》这本书,张师还结识了学者傅宏星先生(小文《当书生遇见刀客》中有详述),并于2011年初将傅老师邀请到永州与他一起治学,我们也因此又多了一位良师。另外,张师还分享了他的大量电子书给我们,在阅读了《两汉镜铭集录》之后,我又撰文《略论汉代镜铭的语言艺术特征》,发表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上。张师总是无私的将他的论题和方法传授给我们,并常常督促我们努力。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时间不多啦,要珍惜时间。”

  2010年10月,我陪侍导师梁德林教授前往永州参加“柳宗元国际研讨会”,张师听闻后,嘱咐我要照顾好老师,并托我将自己的著作以及一些其他书籍转赠给梁老师。在会议之余,又积极安排车辆送梁老师前往祁阳的浯溪碑林去一睹风光。张师自己事务繁忙,于是安排了汤军师弟、侯永慧师妹陪同前往,那是一次非常美好的经历。我和梁老师离开永州前,张师又宴请了我们。觥筹交错间,二位师长言笑甚欢,而张师的一段话,更让我终生难忘。张师指着我,对梁师言:“我这学生不懂事,给您添麻烦了,以后就要让您多费心了。”当时我坐在一旁,脸颊发烫,一言不发却内心翻腾,那感觉,就像是父亲在为临嫁的女儿操着满满的心。张师盛待梁师,固然是学者间的惺惺相惜,然而其中亦有对我的无限关照。此情此恩,没齿难忘!

  虽然在外地读研,但永州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依。每逢寒暑假,我和在外地读研的师弟师妹们总是从五湖四海又聚集到张老师身边,连同在读的本科师弟师妹,三三两两地分布在学报的各个办公室里埋头读书、写文章。每周读书会由张老师或傅老师主讲,一次不落。最辉煌的时候是2011年的暑假,记得我们多达十几人,从05级到09级的学生都有。我们在学报办公室简单地搭起了厨房,每天大家分组轮流做饭,一日三餐老师都和我们一起吃饭,其余的时间大家又埋头苦干。和老师在一起吃饭也是极有趣的,他总是信手拈来很多有趣的典故,或是借机打趣大伙。记得有一天是我当大厨,我给大家煲了一大锅排骨汤,吃饭时我很自然的劝菜说:“大家多喝汤,精华都在汤里。”张老师听了,假装把脸一沉,说道:“你这家伙也不知道避讳(老师讳京华),没大没小的,居然说京华都在汤里。”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作为学生的我们生活还是较为清苦的,老师总是想着法子给大家增加美食,常常自己掏钱给我们买些水果零食。如果又有谁来永州了,就借机去酒店举办一次欢迎宴,给大家打牙祭,也休闲放松一下。宴罢,我们师生沿着潇水河畔缓缓而返,尽情的享受着惬意的晚风和美好的情谊。

  也是那一年暑假,一天晚上我刚好外出,张师急急的打电话把我召回,说是有事。我匆匆赶回办公室,只见老师和大家都笑意盈盈的坐在桌子周围,桌子上放着西瓜、葡萄和一个大蛋糕。原来老师知晓明天是我生日,于是给我准备了一个惊喜,也给即将返校的师弟送行。老师总是那么细心,给予我们很多生活的温馨!就在那个暑假,我基本完成了论文《北宋陶弼的一首佚诗——九龙岩诗刻〈古歌赠岩主喜公〉考辨》、《陶弼墓志铭考释》,并搜集了硕士毕业论文的一手资料,学会了制作拓片等本领,可谓收获多多。而其他师弟、师妹更不必说,个个都是实力派,取得的成果也远远的超过我。

  2012年9月,我硕士毕业后留在南宁的一所高校任教。张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学生呢,道德品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传授知识。”张师还鼓励我延续读书会的作风,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不能落下科研,同时能力所及之处也带带学生。老师的教诲我一直铭记心头,每次遇到可塑的学生,我都尽力给他们一些课外的指导,也引导学生加入我的科研项目。工作两年来,依旧不断得到张师的指导,而老师传授给我的治学方法和思维也让我在学术之路上走的比较顺利。今年6月,我申报的区级(省级)课题《三海岩摩崖石刻群研究》已经得到立项,老师听闻后非常高兴,他说我一个刚工作两年的助教能拿下省级课题非常不容易,同时又告诫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其实这个课题的来源与灵感,无一不是参照在永州朝阳岩学习来的经验。而13年的暑假,老师还帮我解读了我制作的三海岩诗刻拓片,我的点滴进步,里面都饱含了老师的心血。

  前些日子打电话问候老师,老师到非常关心的询问起我的状况来。他知道我处于孕期,问我饮食如何,身体如何,还说以后宝宝出生了记得给他发照片。又开心的讲述了他带领学生做的朝阳岩石刻研究的事情被多家媒体报道,掀起了的巨大的影响。又说到今年的教师节,湖南省省市媒体都比较关注我们的读书会,想请大家写点在读书会学习的经历,老师让我也写上一些话,几十几百字都可以。说是借此也可以反省一下读书会,让它怎么样做得更加有效、更加优异、对人更有帮助、对社会稍稍多一些贡献。撰文至此,我话语冗长,虽然陈述客观真实,却没能够起到什么反省的作用,因为读书会带给我的满满的全是正能量。而其他同门也是获益良多,彭敏师妹、石强师弟已经考取博士,汤军师弟、侯永慧师妹、彭丹华师妹都已有自己的专著,其他的众多同门也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成果,读书会学子累计发表的学术论文已达80余篇。

  时至今日,张老师的国学读书会已满十个年头,我衷心希望我的老师健康长寿,读书会发扬光大,有更多的学子能从中受益。而我对老师的敬仰和读书会的感激也将伴着我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学术天地。我自信,老师给予我的“十把斧头”会让我抡出一片自己的天下!近日聊作小诗《夏日感怀》,附于文末,以示我心。诗曰:

  夏日苦炎海,何以慰心房。潇湘源流远,岭南思慕长。

       (本文作者刘瑞,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05级学生,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