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学生眼里的张京华-5】张老师的一次论文指导过程

时间:2014-09-05 浏览:91字体大小:

湖南教育新闻网:http://news.hnjy.com.cn/sxlb/108940.jhtml

【学生眼里的张京华-5】张老师的一次论文指导过程

作者:邓盼 

5月24日中午,我收到张老师一则短信:“《湘学》第六辑(是否为第三辑)准备今年九月出版,在约稿,你有合适的文章吗?”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久久不能平复。本学期的专业课较难,课余啃了几本音韵学的书,时间没有分配好,根本没有论文成稿,更不必说合适的文章了。老师属于不怒自威的类型,气场颇强大,我在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最害怕老师,经老师如此一问我便慌了。心虚归心虚,老师的短信还是要回复的,只能怯怯地告知:“没有。如果现在选题写会来得及吗?”大约是午饭或午休时间,老师迟迟没有回音,漫长的等待中我只觉得心慌气短,异常煎熬。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老师的短信终于到达,“我问问截止日期,你有合适的题目吗?”答曰:“《骆鸿凯〈楚辞义类疏证〉版本考》可以吗?它有三个本子,手稿本、《制言》本和《员幅》本。”老师认为题目不错,嘱我尽快动笔,我也不敢拖沓,立即整理思绪,寻找材料,确定论文结构。

  骆鸿凯是湖南望城人,师从黄侃,又曾问学于章太炎和刘师培,深受章黄学派影响,治学谨守师法,博涉经、子,兼及文、史,尤邃于古文字、声韵、训诂及《楚辞》、《文选》之学,著述颇丰。其传世著作以《文选学》最为知名,《尔雅论略》一书在黄季刚《尔雅略说》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楚辞》研究则从音韵、训诂、章句诸门入手,颇具小学功力,时有创获,成果丰硕。前二者已由骆氏女婿马积高整理出版,而《楚辞》研究论著尚未结集。师姐彭丹华有《骆鸿凯楚辞研究述评》一文,综述骆鸿凯其人及其《楚辞》研究著作,并作简要评论,只惜时间有限,不便继续研究下去。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后,我的时间空闲出来,老师遂提议我编校《骆鸿凯楚辞论文集》,一则我有兴趣于古代汉语,报考专业即为汉语言文字学,二则我也是湖南望城人,由我继续研究最合适不过。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分配任务,正是学报张京华、傅宏星二位老师带学生作学术研究的一大特色。

  此后半年我都在做这件事情,故而对骆氏《楚辞》研究著作有一定了解。《楚辞义类疏证》仿《尔雅》同义集训的体例,将《楚辞》各篇中意义相同的词语集中到一处,释之以一个共同的意义,成《释诂》、《释言》二篇,目前知道有三个版本,一为发表于《制言》半月刊第十九期的《制言》本,一为刊载于《员幅》杂志第一卷第一期的《员幅》本,一为上海图书馆藏的手稿本,三处都只保存有《释诂》篇的部分内容。前两个本子易得,手稿本于崔富章《楚辞书目解题》有记载,没能亲自见到,前往上海的计划也一直未能成行。此时要做版本研究,稿本是不得不看的,考虑再三,决心在线申请文献传递。文献提供需要一定的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完成论文的其他部分。没过几天便是端午节,我给老师发送祝福短信的同时汇报了论文进展情况:“论文《骆鸿凯〈楚辞义类疏证〉版本考》还差一小部分内容,需要等稿本复制件寄过来,只有二十一页,应当也只有部分内容。我写的这篇文章似乎不会太长,现在四千来字,完成时可能也只有四千多字。”老师表示可以。

  6月8日,我收到上海图书馆快递过来的文件,其内容与《制言》本近乎一致,末有潘承弼二跋,崔富章曾著录前跋,第二跋因讹误未予著录。我根据手稿本对论文作了补充修改,又把论文打印出来反复诵读,并请室友指出其中的问题。这是傅老师教会我的方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读文章的过程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中有逻辑问题的地方便理顺条理,描述模糊不清的地方便努力把问题说清楚,不通畅的语句或是承接不好的地方也可以及时修正,如此一来,条理清楚,文从字顺。就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楚辞义类疏证》本是骆鸿凯为自己的《楚辞义类》所作的疏证,只惜《楚辞义类》下落不明,我们所能了解的情况不多,骆氏仅提及其“仿陈氏疏《毛》之例”,我在论文中亦是一笔带过,未落到实处,行文欠严谨。发现问题自然要解决问题。于是,我从“陈氏疏《毛》之例”入手,寻踪觅源,抽丝剥茧,推定《楚辞义类》乃仿照清人陈奂的《毛诗传义类》的体例所作,将《楚辞》训诂辑比归纳,据义系联,按类编排,得《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篇,与《尔雅》近似,此举早姜亮夫《楚辞通故》几十年。有如此大的收获,我自然十分高兴,遂在论文中增加“《楚辞义类》之撰作”一章,并根据内容将论文题目改为《骆鸿凯〈楚辞义类疏证〉考辨》。又经过一番仔细研读,论文初稿终于敲定。

  9日深夜,我把论文发至张老师的邮箱,并留言:“老师,手稿本复制件昨天收到了,我把论文修改补充了一下。不过潘承弼第二跋里还有好几个字我不能辨认,能请老师帮忙看看吗?我明天把稿本拍一份发给您吧。这次写论文感触很多,先前陷入误区,以为‘仿陈氏疏《毛》之例’是仿照《毛诗传疏》,后来才惊觉不是,这才顺藤摸瓜,理清脉络,不过这个过程中还是有收获的。”老师很快查看了我的论文,第二天一早便回复于我。傍晚,老师又打来电话询问潘氏第二跋的问题,建议我将其补录于论文中,并纠正第一跋中崔富章所误录一字。当晚的几封邮件往来后,我的论文就算是定稿了。

  算起来,《骆鸿凯〈楚辞义类疏证〉考辨》成稿前后仅花费半个月,是我用时最短的一篇论文,这主要得益于张、傅二位老师前期带领我们做过的一些研究以及他们在实战中让我们积累起的一些论文写作经验,使我们写作起来不至于那么艰难。其实,我一直觉得论文的开头部分不好,比较生硬,给傅老师看大概是过不了关的,而张老师一贯的观点则是,什么阶段能够作出什么样子的论文即可,写得多了自然能写好,不必苛求,不必恋战。虽说两位老师的意见略有不同,但其宗旨都是为学生好,学生阶段得遇二恩师,何其幸哉!

                                             (作者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研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