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华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时间:2015-06-03 浏览:284字体大小:

    张京华,男,汉族,1962年生,北京人,无党派人士,2003年聘入湖南科技学院,现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主编、教授,濂溪研究所、国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湖南省濂溪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永州基地首席专家、深圳大学特约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扎根永州,立足地方,独守清贫,在偏僻的地方高校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一干就是12个春秋。12年,他躬耕于三尺讲台,讲授《古代汉语》、《大学语文》、《国学经典导读》等10多门课程;他爱生如子,潜心育人,经他教授的弟子不下三千,并精心创办国学读书会,无偿指导和帮助36名学生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他精通“文史哲”,痴迷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挖掘、保护、抢救、传承永州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填补国内永州摩崖石刻研究空白。12年,他发表论文共计200余篇,出版著作约15种,出版古籍点校10余种。先后被评为2014年度湖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14年度湖南省党和人民好教师。其专著《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获2013年首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三等奖(没有一等奖)、《日知录校释》获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体主办的2012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点校《庄子义海纂微》获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体主办的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

    张京华扎根基层、甘守清贫、淡泊名利,他爱岗敬业、坚守本分、精心育人,他潜心治学、发掘文化、传承文明,他视学术研究为自己的生命,忠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典范。其事迹先后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永州广播电台等数十家媒体竞相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李友志副省长就张京华教授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省教育工委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张京华教授学习活动的通知》、永州市委把张京华作为永州市重大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张京华教授学习活动的通知》、校团委和教工团总支发出了《向张京华教授学习的倡议书》。在全校、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向张京华老师学习,争做新时期“四有”好老师的热潮。

    一、坚守本分,爱岗敬业

    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用实际行动和优秀事迹诠释了人民教师的良好道德风范,书写了感人肺腑的师德华章,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坚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33载,承载着张京华老师执着的坚守与探寻。这种忠诚是责任和使命造就的忠诚。“忠诚”源于他坚守一颗爱心,他从没有因病因故缺过学生一节课,也没有因私请过一次假。“忠诚”源于他坚守一颗静心,他不为名利,多次谢绝多家单位的高薪诚聘。“忠诚”源于他坚守一颗真心,30多年来,他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深受学生喜爱、家长称赞和社会公认。张京华老师的事迹公开后,在永州大地掀起了学习热潮,地处江华瑶山的大石桥中学黄志东老师说,不管是在为人、为师,生活还是工作上,张老师都是我们教育战线的骄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蒋三立说:“在许多人崇尚物质、金钱的当下,张京华寻找到了一个属于他的‘世外桃源’。”“淡泊名利,爱岗敬业,只在宁静的潇湘默默钻研自己所热爱的国学,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好老师!”

    以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0余载教书育人路,张京华始终践行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人之道、从师之道、治学之道,以赤子之心、犊子之情静默执着地坚守三尺讲台。在他的心中,学生的点滴成绩,都是他的快乐;学生的每次进步,都是他的幸福。中文系2012级学生王志芳为我校预科生,在张老师的教导下,后来成为国学读书会的“书虫”,并在全国率先研究明末女杰沈云英,公开发表3篇论文,写出了20万字的专著。“目前研究沈云英国内没人比得过她。她还学会了拓片、装裱。”说起爱徒,张京华很是骄傲。我校2010届毕业生、现四川大学博士生彭敏,在张老师教导下成为诸子研究专家和湖湘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永州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俊学说:“张京华教授为永州教师、特别是‘名师’建设树起了‘标杆’,全市广大教师要学习张京华教授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愚’精神。”网友“乡村教师”留言:“张老师从繁华的京城来永州任教,为我们乡村教师安心本职工作做出了表率。”永州九中校长唐春成说,要学习张教授这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愚”的精神,高扬教育之帆,凝聚师德正能量,办人民满意教育。张京华的优秀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给予高度赞扬。

    二、爱生如子,精心育人

    他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他坚定地落实了习总书记2014年在北大同师生座谈时的重要讲话要求,以自己的使命来谋划人生,成就人生。

    以“仁者爱人”育人。他对学生充满慈爱。经常把学生带进家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研究;他资助数十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推荐就业。2003年他资助一名贫困生缴学费,该生看到张京华老师的事迹后,她在网上留言:“亲爱的张老师,也许你记不得我了,因为我是你资助的众多的学生中的普通的一员,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的帮助。张老师,我想你!”他对学生只愿付出,不求回报。他说:“能培养出静下心来读书、踏踏实实做学问、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的学生,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他把人生中最看重、最宝贵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倾心于教学改革,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带领学生认真研究国学和地方文化,探索出了一条研究性训练的教学改革之路,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以“教无定法”育人。他认为高等教育不应是集体背书,大学生应当首先学会思考问题,有主见、识大仁大义、明大是大非。他探索构建把本科生当研究生来带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张京华自编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他的教学或在校园桂花树下,或吟读、交流,或带领学生走进西山,或走进柳子街,读柳宗元的游记、小品;或带领学生到朝阳岩研究石刻。在他的启发下,10多名学生爱上了摩崖石刻研究。学生侯永慧、汤军、符思毅、欧阳衡明、刘瑞等先后出版、发表《零陵朝阳岩诗辑注》等著述4部、论文30多篇。他与学生一起发现最早朝阳岩石刻系唐代大历年间安南都护张舟真迹,填补了国内对摩崖石刻研究的空白。从2004年起,张京华在校组织成立国学读书会,不分年级、不分系别,面对面、手把手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研究。国学读书会成立11年来,先后有400多名会员学生参与读书会学习。经张京华指导,会员学生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36人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学读书会的弟子成为国内科研院所竞相招收的香饽饽。

     以“师者大爱”育人。张京华对学生的影响,一方面凭借自身的学识和能力,以文化人;另外一方面更用自己的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道德价值观来影响身边的师生。他在2014年“周敦颐与湘学”座谈会上说:“今天重读周濂溪的经典、两宋圣贤的著作,似乎可以感到,他们的指点和警告不是对宋朝人说的,而恰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的人们、针对当代的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预言一般。只要人群社会中还有‘人化于物’的想象存在,周濂溪的思想就仍然具有伟大的思想意义和积极的现实作用”。他坚守和践行“以文化人”的核心价值,以自己的人生阅历给广大学子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课,“要读书、做学者,不要想着发财!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换来学术研究的累累硕果”。在国学读书会里,每年寒暑假,他自费给学生每天发100元的生活费,资助他们学习和做研究。他爱生如子,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学习上决不允许有半点马虎。2009届弟子刘瑞回忆起和张老师相识的九年时光,很多往事涌上心头。他说:“在我之后的学术道路上,常常让我变得得心应手”,是因为张老师给予了他 “十把斧头”! 张老师“遨游于学术世界中的逍遥与快乐”,“正悄悄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10届中文系毕业生彭敏一毕业即考上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2013年硕士毕业即考上四川大学攻读博士。这名经过张京华老师悉心指导和无数资助的学生,每个寒暑假,她还和其他毕业或在校的学生一起,中文、外语、新闻,甚至理工科的,继续回到母校,并在周边租房子,只为到他们独有的“阅览室”来看看张老师,继续听听讲座,“多的时候三四十人”,她说。大家读书之余分成四个组轮流买菜做饭,都是张老师资助的。“假期里做出来的成果比平时上课时的4个多月还多。”2015年考取上海大学博士生的石强从老家山东不远千里又回到母校,在国学读书会继续“深造”。其实,像石强这样回家“深造”的例子,在国学读书会并不为奇。10年来,从国学读书会“走出去”的10多名贫寒的硕士、博士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到母校看看他们敬爱的张老师。

    三、潜心治学,传承文明

    他倾心地方文化研究,眼里只有传承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永州地方文化研究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其研究领域的翘楚,多次应邀到海内外讲学,成为湖南科技学院,乃至湖南省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张名片。

    远离浮躁,追求做真人真学问。从来到永州的那一刻起,他让心灵寻得一方静修憩地,一头扎进了属于他的书山幽谷。张老师办公室的10个书架上,全部堆满了书;家里也有10个书架,也满满的都是书。拉开抽屉,里面满满的全是他自费购买的电子书,“上百万册吧,觉得比北京的图书馆好像也不差什么了”,张京华说。每晚,当草木静眠时分,最晚的那一抹灯光一定是从他的办公室窗户里射出来的。如果哪天看不到那一抹熟悉的灯光,一定是他出差了。除了出差和上课,每天从早8点到晚上11点,他基本都在办公室度过,在学术上是十足的“拼命三郎”,“夜以继日地躬耕于学术的田园”,乐此不疲。他不看电影、电视,不喜欢各种应酬,甚至连手机也不怎么开。唯读书才是他人生的一大乐事。他说:“读书也是一种信念。有五百年的修行,才会出一个读书人;即使再生一千次,也还是要做读书人。”2014年寒假,他让爱人回河南老家陪父母过年,带领广西师大研究生张烨,买了120个鸡蛋、几棵白菜、几斤挂面,除了每晚回家睡几个小时,20多天都在办公室看书、写书和整理书稿。大年三十晚上,两人煮了碗速冻饺子吃,就算过年。一个假期,编成一部50万字的《王馀祐集》和审阅一部40万字的关于“越南与湖南”研究的新书稿。他阅读了30多万字的《日知录》原著,还认真阅读了历代名家500多万字的批注,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写出了120万字的《日知录校释》公开出版。全国古典文献专家栾保群看了张京华的著作后专门给他写信,认为在所有校注本里,张京华的“做得最好”。在永州12年,12年,他发表论文共计200余篇,出版著作约15种,出版古籍点校10余种。《庄子注解》、《鬻子笺证》、《新译近思录》、《湘妃考》等诸子研究、湘楚文化研究著作,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在学术方面的突出成绩,深圳大学聘请张京华担任特约教授、研究生导师;台湾国立宜兰大学聘请他为政通学者;湖南湘学研究院聘任他为永州基地首席专家。韩国、香港、台湾的学术机构多次邀请他去做学术讲座。著述颇丰的张京华在学界影响极大,其论文和书评,多次被《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资料》等刊物刊载。其专著《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获2013年首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三等奖、《日知录校释》获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体主办的2012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点校《庄子义海纂微》获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体主办的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

    痴迷湖湘文化,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抢救和传承。有人说张京华迂腐,不识时务,如果他潜心钻研一个领域,早已是该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了。他告诫广大青年学子,人不能只依赖外在的东西,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研究对国家和民族有价值的文化,哪怕是一点一滴,也责无旁贷。他一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把生命奉献于诸子研究与古史考辨、永州文化资源挖掘等方面。在永州,张京华如痴如醉地爱上了湘楚文化。研究湖湘文化,出版了50万字的《湘楚文明史研究》,在学术界首次提出“湘楚文明史”概念。最近他还上报了出版《湖南文明史》十卷本项目,得到了湖南湘学研究院的支持。他在湖南率先开展对“越南与湖南”的专题研究。他自费1万多元购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25卷本,指导学生写出了越南使者咏贾谊、咏元结、咏柳宗元、咏周敦颐等10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公开发表。他写的《三夷相会》论文首次以4万字的篇幅在全国权威社科刊物《外国文学评论》上刊发。在他的影响、指导下,他的同事、学生也对“越南与湖南”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张京华借助自己担任主编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这个平台,发表了大量有关舜文化、柳学、濂溪学和湘楚文化的论文,让这个二本大学的学报,一跃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张京华曾经夸张地表达了他对永州“水石文化”的一种理解:“要贬官就贬永州,到永州就有好山水,逢好山水就有诗,有好诗好书法就刻石。”每逢节假日,张京华或独行,或结伴,到九嶷山、浯溪、朝阳岩、淡岩、拙岩等地,风餐露宿,整理、发掘永州摩崖石刻瑰宝。几年来,张京华与同事、学生关于摩崖石刻的研究成果跃居国内领先地位。2006年春夏之交,当零陵区石角山上的宋代石刻因修建日升大道而遭致损毁时,他得知消息后,尽一位学者的良知和道义,立即驱车前去考察组织抢救。当晚便写下《遗产日里说遗产》一文, 引起市里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张京华在永州摩崖石刻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2004年至今,他在《唐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文章,编撰了两部合著,其中在和弟子汤军合著的《朝阳岩摩崖石刻考释》中就有考证文章150篇,并指导学生发表了30余篇关于摩崖石刻的论文。在他的指导和熏陶下,一大批极具潜力的学术人才脱颖而出,符思毅、欧阳衡明、刘瑞等诸位同学相继出版了《九疑诗选》、《湘妃诗选》、《朝阳岩诗刻》等专著。今年3月6日,他被中国孔子研究院聘为特聘研究员。

    三十三载育人路,三千里路云和月。从京城到永州,张京华静默执着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慷慨激扬地讲述科院故事,保护永州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带领学生不浮不躁、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地读书治学,将其人格魅力、学术本领和求真、务实、勤奋的治学理念和低调、质朴、踏实的做人态度潜移默化扎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培育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与纯净美好的品行,定格学生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环境中依旧能安守本心、踏实做事、平静淡然、怡然幸福的性情。

    望潇水流经萍洲岛北入湘江,闻朝阳岩深水凿石碰击之声,阅历代文人豪杰,中间多少美潇湘: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这是张衡的潇湘;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这是柳恽的潇湘;

    “扁舟傍归路,日暮潇湘深。湘水清见底,楚云淡无心”,这是刘长卿的潇湘。

    “此脉接潇水接湘水接江水原原委委,其风本四时本二仪本太极有有无无”,这是张京华的潇湘。

    他深深地被永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所吸引。

    在他看来,来到永州是他抓住了自己人生中的际遇和机缘,在这里,他正书写着天地间最美的旋律和节章,那便是治学与育人!

    张京华教授所体现的正能量在当下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典型意义: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和全力传承;二是淡泊名利,远离浮躁,脚踏实地做真学问;三是潜心教书育人,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四是爱生如子,大胆探索教学改革,育人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