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5-07-29 浏览:639字体大小: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根据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及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西南财大抢抓机遇,锐意改革,艰辛实践,不懈奋斗,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实践证明,改革是西财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法宝。面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任务,面对大学间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态势,西南财大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内涵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

    (2)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深入实施“四大核心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不断开拓学校教育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目标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西财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力争到2017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

    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大学“四大功能”的充分发挥,统筹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校、深度开放“四大核心战略”的深入实施,统筹好制度保障、文化奠基、资源带动、民生促进“四大支撑体系”的全面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主动把握未来,赢得发展先机,创造竞争优势。

    (4)基本原则。学校长期改革发展实践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推动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师生员工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

    (5)着力重点。当前,学校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发展机遇非常重要,改革时机十分宝贵。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地集中智慧、凝聚力量,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必须夯实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凸显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树立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多样化人才观和系统培养观,破除功利思想。鼓励和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在学生成长成才上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建立以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辅人员为主体的协同互促的“教育共同体”,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

    (7)提升学生生源质量。完善本科生特别是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招生机制,建立特殊类型学生成长跟踪机制和招生相关单位联动考核机制,实行招考办法动态调整。

    打破研究生生源选拔的层次、单位、学科壁垒,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多样化选拔办法。建立本硕博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机制,实施优秀本科生“直博”办法,提高硕士研究生推免接收比例,加大硕博连读(预备)力度,建立博士生招生指标动态调节机制。

    (8)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优化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搭建本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实施“选修课建设计划”,实行研究类课程、应用类课程的分类教学。加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等建设。做实小学期,建立课程标准和准入机制,优化讲座课程和短期课程。优化体育课程建设,加强体育育人,增强学生体质。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依托“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和“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一批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

    进一步完善分类选拔、分类培养与分类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健全完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后备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端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新体系,搭建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高端应用能力培养平台;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技能课程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等特色项目,将专业硕士教育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着力加强校校、校企、校产联合培养。加快EMBA项目的转型升级,促进高端教育培训项目拓展。提升继续教育质量,树立西财继续教育品牌,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打造西部经济管理继续教育基地。

    (9)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推进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继续推进本科生教育创新项目建设,重点落实“金融创新人才本硕贯通试点班”、“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效,打造“经济学基地班”、“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经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班”和“双语教学实验班”的升级版,逐步完善其他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搭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系统整合课程研读、科研训练、学术交流、成果培育等功能。实施“博士研究生培养创新实验区”、“优秀博士论文建设”、“优秀博士研究生自主延长学制”等项目,优化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中的关键作用。

    (10)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施“教研工程”、“教改工程”,开展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推行和完善教师培训学分制度、跟教制度、“传帮带”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试行专职讲师和特聘教师制度,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长期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凝练并转化为教学成果。优化学校先进教学工作者评选制度,设立教书育人“卓越贡献奖”、“终身成就奖”。从教师考评、职称晋升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索激励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有效机制。建立“教学名师”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造就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名师。健全以研究生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完善研究生导师指导小组工作,全面强化导师育人责任。制定实施“研究生导师条例”和“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办法”。举办“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光华讲坛”、“良师益友评选”等活动,提升导师指导能力,落实导师责任。

    (1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减少本科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稳定总学分,增加学生学业挑战度。改革本科生导师小组制,实施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度。改革完善大班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小班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实施名著阅读工程,建立阅读指导和考核制度,强化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加强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建设。

    (12)完善通识教育体系。牢固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互通共融与平衡协调。制定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统一的设置标准和教学规范,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有选择性地引进一批优质网络课程进入教学计划,鼓励学校优秀课程网络化。以川渝地区通识教育联盟为突破口,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1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健全毕业生评价和社会评价机制。建立本硕博培养方案同行专家评估咨询机制。创新教学评估体系,改革学生参与评教方式,建立学生评教、行政评教、院系评教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严格执行校院系三级领导听课制度,建立全员参与、全程监控、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通识基础课、大学科基础课等覆盖面广的课程中实行校外同行评教。严格执行评教排名靠后教师停课规定,强化教学事故通报教育和激励约束制度。

    统筹建设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定期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和研究生职业素养调查,实行博士学位论文三级抽查制度。监控办学质量,开展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和国际评估。

三、改革学术创新与社会服务机制

    学术是大学之魂,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必须建立激发学术创造力的政策体系和工作环境,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基础研究,着力推动原始创新和知识创新;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推进重大应用研究创新。

    (14)建立高水平科研支撑平台。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前瞻谋划和培育。加强教育部、省级和校级三级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建设。以“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着力构建以金融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集成共生、竞相发展的大金融学科群。发挥“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的作用,培育学校多层次、多领域协同创新中心体系。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服务,实现国家基金项目数量和研究经费规模持续稳定增长。探索“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新模式,争取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行列。在办好《经济学家》、《财经科学》的同时,建设好金融类英文国际学术期刊。

    (15)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和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探索实施代表作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分类评价。进一步拓宽社会服务类成果范围。完善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科研合作成果认定办法。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严格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界定系、所等基层学术组织的定位和职责,引导和支持非编制研究机构,鼓励组建跨学科科研机构。完善学风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和章程,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16)强化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建立优质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机制,鼓励教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制定教师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和研究生导师资格聘任的科研标准,将国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职称晋升和导师资格聘任的重要指标,形成促进教师高水平科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大力培养本、硕、博各层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各类创新性科研活动,特别是博士生、博士后申报各层次科研项目。

    (17)提升科研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实施西南财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学术、中国的文化研究中国的问题,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构建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推进智库建设,努力成为党和政府及企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建好北京研究院、西部商学院,适时成立上海研究院。大力倡导教师和研究人员深入社会实践、面向社会需求开展联合研究。制定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政策措施,促进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路径、增强服务时效。建立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推进机制,大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优化学科建设机制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大学品牌的直接体现,必须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着力推动重点学科的突破、优势学科的跨越、支撑学科的崛起、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

    (18)增强学科竞争力。瞄准国内外一流学科和赶超目标,持续开展对标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并落实各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共同支撑一级学科建设。探索跨学院的学科建设组织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学科发展战略,健全学科设置和调整机制,优化学院及学科布局。

    以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彰显学科特色和影响力,为进入美国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国际学科排名打下坚实基础,力争在新一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各学科竞争力显著提升。

    统筹谋划“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设计竞争性建设方案和绩效评价体系,提升学科重点项目建设水平。

    (19)强化学科发展状况监控。建立高水平学科绩效评价体系,依照各学科建设水平和发展增量竞争性配置办学资源。建设学科自检平台,对学科发展实施动态评估和调整。引入国际通行的评价模式,争取在重要的专业认证和国际认证上实现突破。

五、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

    人才资源是大学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学校获取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必须按照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标准,以“人才工程”和“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质量。

    (20)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尊重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新一轮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使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规模稳定增长,全面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学科负责人制度,落实学科建设责任。加大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力度,凝聚一批以国际知名学者领衔的高层次创新团队,形成由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学者组成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全面落实人才重大工程。切实推进以“光华英才工程为重点、以专项人才工程为辅助”的新一轮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使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人才大幅提升,国家级重大人才支持计划人数显著增加。实施“西财优青”人才培养项目,遴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赴国外定向培养。持续推进青年教师境外培训计划、管理干部境内外培训计划。实施教师职业发展助推计划,加快新老体制人才融合。完善师资可持续储备计划,对急需紧缺学科师资采取“订单式”培养,增加培养学校数量。增设“师资博士后”,依托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预备师资。实行全员轮训计划。

    实施校内外人才双向流转制度。加大跨学院跨学科学术团队和平台建设力度,推动机关部门与学院之间工作人员的双向交流锻炼,形成有利于校内人才流动和集聚的机制。鼓励和促进教师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合作、顶岗实践等方式,形成教师与校外实务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机制。

    (21)优化人才人事制度。完善人才引进及管理办法,优化“年薪制与聘用制”相结合的制度体系,规范引进人才程序,建立健全年薪制人才长期教职制和无固定期限管理制,探索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用人格局,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的考核机制。成立人才评价专家委员会,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成立教职工职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健全职业生涯辅导人制度。出台职业发展通道管理办法,统筹专任教师、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完善岗位设置与岗位聘任制度,建立健全职员职级制度,将岗位级别和职级同岗位津贴挂钩,建立岗位津贴及工资常态晋级机制。完善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持续加大人才投入。稳步推进市场化用工,逐步对外购买社会服务。

    (2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良好的道德风尚教育学生。把政治条件和师德表现,作为教师选聘、考核和奖惩的首要标准。

六、深入推进办学国际化

    开放办学是时代主流,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必须借鉴和探索符合西财实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着力推进国际交流全球布局,大力提升海外交流合作的规模、层次和水平。

    (23)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吸引境外知名学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在国内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习实训项目和研究机构,积极申办欧美高端本硕博层次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积极争取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支持。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吸引更多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加快发展国际教育,积极拓宽海外新市场,整合更多学院的资源打造全英文学科专业,进一步宣传推广“留学西财”品牌、暑期国际学校品牌活动,扩大留学生特别是攻读学位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

    以高水平国际认证带动相关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内部管理国际化。建设好中欧商校联盟秘书处。建设并完善国际交流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参加和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申报建设汉语国际推广成都基地。积极争取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建立学生出国留学奖励基金。积极开展涉外短期培训。

    (24)提升全球化办学水平。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好现有两个孔子学院,积极探索境外办学新模式。加强与欧美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拉美、非洲国家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推进学校全球化办学步伐。

七、用好办学自主权,扩大社会合作

    在政府宏观管学、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监督评价的背景下,加强自主办学、扩大社会合作、接受社会监督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提高质量的必然要求,必须处理好学校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办学自主权有效行使、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新机制。

    (25)用好办学自主权,增强自我发展力。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学校优势和资源情况,进一步瞄准办学目标、突出服务面向、强化办学特色。充分用好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考试、人才人事、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借外力”能力,广泛吸纳资源,多渠道筹措经费,延揽优秀人才,提高办学效益。完善自律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建立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数据库,强化对教育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加强对教育质量的分析、预警和比较;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财务管理绩效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和重大专项审计,自觉规范办学行为;主动接受政府对办学方向、质量和效益的监督评价。

    (26)扩大社会合作,接受社会监督。大学处在经济社会的中心,承担着愈来愈多的社会职能,必须深度融入时代,与社会良性互动。深入推进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研开发、实习实践、吸纳就业、师资培养上的校企、校地、校校及国际合作。按照学科属性和服务面向,深入推进学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

    搭建社会合作新平台,成立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健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在发展咨询、资金筹措、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把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等多种方式用好。鼓励各学院成立理事会,形成校院二级理事会体系,全方位扩大社会合作,最大程度争取社会支持。

    完善学校信息公开制度,主动面向社会公开信息,扩大公开范围,创新公开形式,把学校办学条件、规章制度、发展规划、干部任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经费使用、对外交流等情况,主动向社会推介,让社会更好了解学校,更好地与学校合作。建立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主动接受社会评价、市场选择和公众监督,提升西财美誉度。

八、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结构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快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更好地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内部治理结构体系。

    (27)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全面落实中组部《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充分发扬民主,完善决策程序,重点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务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强重大决策事项,特别是经济技术决策的前期专题调研和专家论证。

    (28)完善学术组织架构与功能。进一步厘清学术组织和行政机构的职能边界。进一步发挥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真正做到“学术的事多听教授的”、“教学的事多听师生的”。完善学术组织运行规则,明确规定学校学术组织的组成、运行与监督机制,增强学术组织在学科专业设置、学位授予、学术资源分配、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奖项申报、学术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发言权。明确各类学术组织职能,统筹协调各类学术组织的力量,加强学校横向学术组织之间以及校院纵向学术组织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学术组织体系。

    (29)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等主渠道作用,扩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评议权、考核权,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重大决策和改革举措的科学性、民主性。凡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事务,要提交教代会审议;凡涉及学生利益的管理规定,要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继续拓宽渠道,积极吸纳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0)建立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瞄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的目标,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章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广集众智、凝聚共识,制定体现中国特色、符合西财实际的学校章程。全面梳理整合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管理、后勤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对校内规章制度进行定期审查清理,形成相互衔接、较为完备的学校制度体系。

九、深化学院改革

    学院是大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准办学主体,必须深化学院改革,赋予学院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权利,尊重学院首创精神,鼓励先行先试,充分激发学院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鼓励参照国家试点学院发展指标进行建设,力争1至2个学院进入国家试点学院改革行列。

    (31)增强学院办学自主权。在教师遴选和考评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选拔方式、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给予学院更大自主权。鼓励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建立人员流转退出机制。适度增加学院推免名额和直博生名额,鼓励实行学生个性化培养。鼓励扩大国际合作,探索授予联合学位与双学位。支持学院自主设置基层学术组织,自主配置各类资源。学校对学院重大改革创新项目给予专项支持,对争取的外部资源给予配套奖励。

    (32)推动学院自主创新发展。认真规划自身在学校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作用与贡献,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竞争环境、资源能力等情况,紧盯同类高校最好水平,对比标杆找准差距,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在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大胆创新,建立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自主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活动。

    (33)加强对学院的监督评价。从宏观战略、规划政策、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加强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改革学院经费配置方式,建立以学院办学质量为导向的竞争性资源配置机制。增强财务预算公开透明度,自觉接受学校审计监督、学院师生和社会监督。规范学院创收管理,合理确定收入分成,集中进行转移支付,引导学院将精力用到发展上。

    在加强学院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三级架构的改革,重点推动机关部门职能转变,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

十、改进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

    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占有独特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3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自觉增强“三个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道德素质。按照编好教材、建好队伍、讲好课程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完善学生党建工作体系,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发挥好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加强思想引领、素质培养和人文关怀。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管理,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创新校园典礼教育体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35)建立开放性、自主性、引导性的管理服务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握学生思想心理新特点,更加注重思想引领和人生导航,更加注重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发展,更加注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有利于综合考察学生志趣和特点的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发展潜质的机制。

    (36)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统筹协调。促进学生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中心)之间的协同配合,理清职责分工,优化管理服务流程,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多元化建设。

    完善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职业发展指路引航。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重点打造西财学生“十大就业领域”,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健全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统筹和优化学生奖助体系。组建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搭建学生事务信息化平台。统筹优化学生活动,增加专业性,突出参与性和大众性,增强学生自行组织、自行管理的能力。加强各类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打造一批专业化、精品化、品牌化社团。

十一、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

    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必须强化资源意识,增强组织和运用资源的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以资源突破带动学校发展。

    (37)增强办学资源保障能力。深化财务改革,成立预算委员会,加强预算管理。改革学院(中心)拨款机制,探索实行定额拨款加绩效拨款相结合的办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点规范科研、出国、创收等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加强学院(中心)二级财务管理,建立二级教代会财务工作报告制度,增强预算透明度。完善财务报销服务机制。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优化科研经费购置办公设备的管理。制定办公设备配备控制标准。优化办公用品及低值易耗品采购流程。建立闲置资产调剂和报废物资公示平台。完善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住房公积金与住房补贴管理系统。规范完善招投标工作。加强学校对外出租用房的全面清理和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合理的资产分配办法。

    加快图书馆从传统服务型向服务研究型转变,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周期性全校科研、学科、教学状况跟踪分析机制,瞄准重点学科、基地和团队建立一批研究型文献资源分中心,提高文献保障能力。强化后勤保障性服务功能,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发展校办产业,加强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发挥光华教育基金会聚集办学资源,支持学校发展的作用。

    (38)主动融入教育信息化。积极适应由网络架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所构成的新型教育环境的冲击,深入推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大学管理创新等全方位变革。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促进教育教学观念及方式转变,升级整合主要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建立长效机制,以信息化促进学术活动组织形式、对外交流合作模式和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变革,主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引进和打造品牌网络课程,积极参与“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计划”。

    (39)加强校区资源综合利用。统筹谋划两校区资源,加快制定并实施光华校区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光华校区资源管理信息平台。有序推进光华校区二期改造项目建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完善柳林校区功能,建好科研实验楼、金融文献实验楼等工程项目。建立校园维修改造项目池,积极争取教育部专项经费支持。

    (40)深入开拓校友资源。按照凝聚情感、成就校友、助力西财、奉献社会的理念,着力建设校友工作平台,形成长效机制。建成“校友之家”。积极发展各地校友会,完善地方校友会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增强在校生校友意识和爱校意识,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积极争取校友和社会捐助,建立捐赠产品研发、营销和管理流程。以节俭务实原则办好建校90周年校庆,提升学校凝聚力和影响力。

十二、深入推进西财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西财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必须精心传承和培育西财文化,努力办好民生事业,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41)发挥文化引领重要作用。加强学校办学历史中名师大家资源的发掘和研究,办好名师纪念会、教师退休仪式,出版名师学术文库、名师思想文库和师生文化作品库。加强环境文化和形象标识文化建设,规范校园识别和导引系统。打造系列特色文化景观,复建光华大学“三拱”校门,树立名师大家雕塑。

    (42)加强西财品牌文化宣传。丰富“经世济民,孜孜以求”大学精神内涵。推进一部校史剧、一套文化丛书、一个“百千万”工程建设。实施“品牌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学校法律事务管理,依法维护学校权益,规范学校无形资产使用和管理,提升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档案馆、校史馆、货币证券博物馆、校歌和校报校刊的文化育人功能。着力培育文化精品项目,鼓励学院文化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学生公寓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西财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公共信息平台。完善学校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改革发展成就。

    (43)提升民生事业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暖人心工程”,根据教职工的实际需求,分类分层组织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搭建好健康咨询、学术沙龙、文化讲座、体育锻炼等平台。进一步关心教职工健康,增加体检项目,推进健康教育进部门、进学院。努力解决教职工的子女入学、生活、家庭等实际问题。加大对特殊困难教职工帮扶力度,完善尊老助老机制,努力解决离退休教职工实际困难。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总体收入水平。充分利用光华校区资源,提供青年教职工周转住房、毕业生实习公寓、师生学术交流室。完善学校餐饮个性化服务。

    (44)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健全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信息收集报送机制、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十三、加强和改善党对深化改革的领导

    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学校党委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45)凝聚思想共识。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提高执行效能,确保政令畅通,使各项改革部署切实落到实处。

    (46)强化领导体制。学校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组织、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责任,聚精会神,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改革任务一抓到底。

    (47)加强组织保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学校改革事业,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完善班子内部运行和干部行为规范制度体系为重点,从严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监督,改进干部考评制度,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严格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处级干部年终述职述廉制度,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48)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强化“一岗双责”,实施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加强督查督办,充分发挥各方监督作用。

    (49)弘扬优良作风。完善学校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深入转变机关部门作风,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建设基层服务型和节约型机关。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坚持求真务实、服务师生、奋发有为、勤俭办学,以优良作风全面落实改革各项任务。

    (50)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等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师生参与机制,广泛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推进改革。鼓励大胆探索,宽容改革失败。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要积极行动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开放的姿态、更执着的努力积极投身学校深化改革的事业中,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