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探论

时间:2015-08-12 浏览:184字体大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当前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一个投入与产出一定成正比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很好地加以规划和安排的复杂系统工程。

    系统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类面对的认识对象、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出现并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与经典科学的研究方法(把研究事物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加以分析,然后用部分的性质说明复杂的事物 )截然不同。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这个整体(总体)由于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结构和秩序,具有各要素不具有的新功能。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因此,系统论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研究应从相互联系、从整体上来分析和把握。系统论是对唯物辩证法世界普遍联系原理的深化,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在党的领导下各宣传教育部门和教育者通过一定的中介向人民群众进行价值输导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该系统内部看,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政部门及教育工作者、人民群众、中介等几个方面。前面几个要素内涵和外延清晰,这里不再赘叙。中介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运转中,环境、要素、系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种工具、手段、途径、形式、制度、机制,等等。这几个基本要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各不一样,但又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和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为此,培育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必须始终作为整个系统中相互依存的成分来加以考虑和安排。需要明确的是,这几个要素都是系统中的要素,一旦离开系统整体,就不再具有它在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在这几个基本要素中,党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是该系统工程中的价值输导主体,人民群众是价值输导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输导内容,中介则是价值输导方法、手段、载体和途径。这几个基本要素根据自己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按一定的方式分别组成功能各异的子系统:价值输导主体系统、价值输导客体系统、价值输导内容系统、价值输导中介系统。这些子系统不仅横向联系,而且纵向贯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呈现出整体性、结构性、互动性等特征。系统的外部还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同级的其他系统和上级系统,它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和运转的必要条件,每个具体的系统都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要素或子系统与环境的联系,更有系统整体与环境的联系,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的运行、功能的发挥和运转的效果。

    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依赖于其构成要素,而且还依赖于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要素组合方式合理,关系协调,系统才能形成有序结构,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达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以此来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就必须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等原则来认识和整合其内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这些关系开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方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唯有坚持系统论的根本原则和方法,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总目标中,与其他工作融为一体,并对该系统的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作出科学、系统的分析,对系统内部要素及相互关系和外部环境予以优化整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系统与环境育人的合力体系,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培育的良好效果。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的实质,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凡是具有这种性质和状态的主客体关系,就叫做客体对主体有(正)价值。”

    可见,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需要与追求是促使价值客体得以生成和实现的前提,因而符合主体尺度和需要是价值客体被主体接受的内在动力,主体越是意识到价值客体与自身需要的紧密关系,就越会调动自身接受图式中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认识、理解和内化价值客体。

    价值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价值主体的需要,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从价值关系维度上看,相对于人民群众这个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精神类的价值客体,它以观念的形式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指向。基于这一价值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一方面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价值主体,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以满足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通俗明白的语言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所包含的方法论以及对国家、民族、社会、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内在属性。唯有如此,才能促使人民群众积极自觉地学习、接受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坚持和践行它;另一方面,由于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而不同的主体因其客观存在状态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因此,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坚持分类教育的原则,认真研究不同群体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心理特点、语言习惯、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水平,把握不同群体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理论需求特点,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语言和形式,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以适合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才能使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

    “价值取向是人们利益诉求的思想表达,价值观念背后是人们的利益关系。”马克思明确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民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相关。”一切价值观念都是对利益关系、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的主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主要源自人民群众的亲身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从现实社会中获得了实在的利益和实惠,才会真心地拥护社会主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不是一项纯粹的精神活动和理论教育,而是一项复杂的现实的实践运动。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政府始终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发挥制度的利益调节和整合功能,尽量减少和缓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对立和价值冲突,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不断受益的亲身感受中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坚信和践行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具体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从事一切事业和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的现实生活,转化为群众自身的行动。理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被群众掌握的程度。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要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彻底性,就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这一特性,既注重理论上的宣传和诠释,又注重实践中的贯彻与落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以人为本的价值性。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应注意两点。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应坚持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向及原则,符合群众的习惯、爱好和认知水平,内容要明白易懂,形式要丰富多彩,语言要通俗浅显。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吸引力,使理解成为可能。就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情况来看,应着力实现“四个转化”:在内容上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在形式上实现由“理论观点”向“社会舆论、社会风尚”的转化;在篇幅上实现由冗长到精炼的转化;在语言上实现由“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化。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应与关注民生、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现实生活、接地气的基本途径。现实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的深厚环境土壤。离开这块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只是一些文字符号,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就只是没有根基的自我言说,没有任何说服力。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并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系统的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来看,系统、特别是社会活动系统并不是封闭和孤立的,无时无刻不在同环境相互作用,交换着物质、信息及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与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即环境塑造系统,系统也塑造环境,这就是系统环境互塑原理。环境对系统有两种相反的作用,积极的作用称为资源,消极的作用称为压力或干扰,这两种作用都会在系统的形态、特性、运行等方面打上环境的烙印。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也具有双重性,积极的作用称为系统对环境的功能,消极的作用称为系统对环境的污染。

    就一个社会教育系统来说,功能表征为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品性的公民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建设意义,污染表征为培养的人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而造成社会运行不良或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中,关于环境对系统的塑造作用,或者说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学界作了充分的论述,而对于系统对环境的塑造作用,或者说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学界没有给予重视。环境对系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明显的,但系统并不是一个被动的体系,而是一个本质上能自主活动的体系,特别是在面对外部环境刺激时,它能通过内部要素的协调和结构的调整及时调适自身并形成一种反影响力,这种反影响力不是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作出被动的回应,而是主动通过自身的调适来影响和改变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必须辩证地看待和处理该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还有些是中性的,它们同时制约和影响着该系统的价值输导主体、客体、价值输导的方式以及输导成效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机制,不管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即所处的条件是什么,它都会通过内在要素和运转机制的调整对这些影响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处理,并能适应这些条件或突破这些条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导。通过价值观输导,系统改变着主体自身和客体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思想道德素质等,进而以点带面,感染他人,辐射群体,净化社会风气,从而影响和改变外部环境。这也是人类社会先进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产生、发展进而影响世界的一般规律。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系统,与自然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可以自发实现不同,它对环境的反作用最终还是要落脚于通过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实现。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和外部环境的这种互塑作用,我们既要重视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的影响,也要认识到该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反影响。如单方面强调环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系统的影响,就会导致我们的理论研究片面,实践出现偏差,忽视教育和人对环境的影响及改造作用,不自觉地陷于“环境决定论”,使得大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一种消极心态,即教育和人是由环境决定的,现在大环境不好,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从而随波逐流。教育者工作不尽心尽力,受教育者不愿听、不认同,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这一辩证关系,特别是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改变作用,才能树立信心,激发人们培育、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系统与环境要实现成功的互塑,既要重视环境的优化,也要重视系统优化。

    从系统论来看,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是指一个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或系统的总和;狭义的环境是指一切与该系统有不可忽略联系的事物的总和。在实际的系统研究中,广义的环境由于过于宽泛而难以把握,研究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考察系统与广义环境中一切事物的联系,而主要着力于研究与系统有不可忽略联系的事物,即狭义的环境。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变动性,即使是狭义的环境,所包含的事物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社会、家庭、学校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必须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思维,从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辨别出哪些环境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的影响最大,既全面掌控,又抓住重点。

    环境观念是系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优化环境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一个人要反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需要社会环境、社会力量的支持。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所谓优化环境,就是将环境中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各种环境因素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作用。当前,要优化环境,就必须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营造民主廉洁的政治环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营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营造平等公正的法治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营造舒适宜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加强影音视频、互联网、书籍报刊发行的管理,遏制低俗落后文化的传播,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环境;大力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领,努力营造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学术环境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践行的社会舆论环境。在优化环境过程中,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是社会的风向标和导航器。只有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优良,社会风气才会好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环境才能得到真正优化。

    系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调适功能,并不与系统本身需要优化相矛盾,因为系统对环境反作用的性质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本身的优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要充分发挥对环境的反作用功能,形成对环境最大的辐射效能,就必须优化系统要素和系统本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优秀思想,又反应了新时代和新社会的要求。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社会主义价值认识的顶峰和终结,它必然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己的内容。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根据社会、时代、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其内容,凝练、转化其表现语言和形式,增强其适用性、有效性和最广泛的可接受性。党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他们是该系统的主导力量,也是培育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因素。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了解社会和教育对象,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掌握宣传和教育艺术,深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律,尤其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部门应协调好关系,整合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社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力。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对生命体的研究显示,基本的生命行为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一种自发主动的过程,不是外界刺激而是内在的需要才决定了有机体的反应。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客体的人民群众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者。在培育客体优化过程中,我们应帮助人民群众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激发出来,促使他们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增强辨别美丑是非能力,增强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中介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及纽带,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能否有效运转的条件和保证。在中介的优化上,培育方法、手段、途径、形式、载体应避免单一化、教条化等弊端,力求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灵活多变。在系统本身的优化上,除优化系统要素外,还要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特征协调好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特别要重视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构建起稳定有序的系统结构,保障系统机制的有效运转,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形成培育合力,取得良好的培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