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福章:写在药盒上的遗嘱

时间:2015-08-27 浏览:259字体大小:

廉福章:写在药盒上的遗嘱 

——追记青海海北州原州委副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廉福章 

  “党给了我生命中的一切,党的恩情我永远记在心中。当我头脑还清醒的时候,交上1万元党费,这是最后一次交党费,请党组织收下……”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原州委副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廉福章,病重住院期间,在药盒背面颤颤巍巍写下了这样一份遗嘱。

2015年1月23日,83岁的廉福章走了。那天,雪一直在下……

藏族有句谚语说:草原上好人的故事,随着风刻在石头上,人们从来不会忘记。廉福章的故事,刻在老百姓心里,海北人不会忘记。

要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

廉福章曾担任海北州海晏县委书记,在一次下乡调研中,发现当地农牧民群众生活非常贫困,他眉头一紧,握着老乡的手说:“对不起老乡!你们如此贫穷,责任应该由我们这些干部来承担。”

廉福章下定决心: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致富。

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经过前期多次调研,廉福章决定办皮毛染色厂。可是,办个厂子不是小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海晏县财政捉襟见肘,还有很多实际困难摆在眼前,一些领导干部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廉福章已经铆足了劲。他数十次到州上、省上相关部门争取项目。有一次,在去西宁的路上,廉福章乘坐的解放牌大卡车因为年久失修,途中颠簸,车窗玻璃震落,一块玻璃扎在了他的手背上,三根筋被齐齐切断,鲜血汩汩流出。司机吓坏了,要送他上医院。廉福章并没有去医院,只在路边的诊所简单包扎了伤口,然后继续赶路。

廉福章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皮毛染色厂在海晏县诞生了,逐渐有了经济效益。为了厂子在技术上更扎实,廉福章还积极与当时的青岛化工学院建立联系,输送多人去学习、取经。他的观念和做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很先进。

廉福章深知:在牧区,光办厂子不行,关键还要在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畜牧业上下功夫。在海晏县,他第一个提出了“科学养畜”的新理念。廉福章带着县上的干部,协同农牧科技人员推广绵羊改良技术,修棚建圈,完善配种、防疫设施,做好一切后勤供应工作。由于全县绵羊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品种改良,牧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治穷先治愚,教育要先行。海晏县中学校长杨习明现已退休,他手里还保存着一份没来得及签订的学校育人合同。那是1981年的一个傍晚,杨习明第一次去见县委书记廉福章,走进县委书记的家,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房间仅有十几平方米,一张床、一只土炉子、两个靠背椅子。廉福章穿着一件旧得发白的中山装,笑吟吟地迎接他。

廉福章知道海晏县是半农半牧区,教育水平落后,特别是在牧区,很难出现一个文化人,许多生产队连个会计都难找。廉福章叮嘱杨习明办好中学,多培养一些社会需要的人才。

杨习明没有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意犹未尽的廉福章赶到海晏县中学,打算跟校长签订培育人才的“合同”,希望海晏县中学保证每年培养多少初中生、高中生,考上几个大学生。因各种原因,“合同”最后也没签。杨习明深知廉福章的良苦用心,这也启发了杨习明的办学思路。

高原五月,草原还没有绿起来。

海晏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政协原主席才巴格外爱惜眼前的草原与树木。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海晏县青海湖乡北岸克图、哑合地区发生干旱,湖滨草场沙化严重。

当时,才巴和廉福章都意识到了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保护好草原就是保护牧民的家园。廉福章及时召集有关领导干部召开紧急会议,争取到了17万元资金,对这些沙化严重的地区采取了飞播种草措施。

铁打的书记“没瞌睡”

廉福章不仅脑子活,能创新,还特别能吃苦。廉福章在担任海北州多隆煤矿党委书记期间,在海拔近4000米的煤矿一干就是几个月,经常忘了休息。

“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安全生产是最大的事。每一个人都不能大意,每一天、每一分一秒都不能有任何闪失。”这是廉福章在多隆煤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矿上的工人说:“我们的廉书记像铁打的一样,晚上没瞌睡,经常连轴转。”工人每天三班倒,他都要陪着、盯着,从未间断过,过年过节也不例外。

有一次,在医院的常规身体检查后,医生发现他的肺部有很多黑点,很可能是由于长期下煤井工作造成的,叮嘱他以后一定要多注意休息,不能太拼命。可他悄悄将体检报告揣进了口袋,依然忙碌在井下。

过去,海晏县干部职工在破旧不堪的小平房办公,凳子太破旧,有时坐着坐着,就连人带椅摔倒。

改善办公条件是必需的,如何才能节省费用?廉福章决定:不请工匠,所有的职工干部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修建办公室。廉福章带着大家拆平房、挖地基、铺石角、抬板砖,经常是一身土、一身泥,整个人晒得又黑又瘦。

这时,附近的百姓纷纷跑来搭把手,那些廉福章帮助过的牧民群众,更是心疼他,舍不得让他受苦。办公室终于建成了,职工干部和百姓的心也贴到了一起。

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廉福章在海北工作40余年,家里却没有任何奖状、奖章和荣誉证书。和廉福章一起共事的老干部说,他是真正的“见了工作就上,见了荣誉就让”。为此, 海北州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启甲赋诗给廉福章:清廉为官无憾事,宽厚待人有佳声。

干部可以退休,共产党员永不退休。廉福章退休后不歇息,担任起海北州干休所党总支书记,尽心竭力服务退休老干部。同时,还为丰富海北州文化事业、关心下一代成长等工作发挥着余热。

干休所的一些干部,退休后思想波动很大,他们对平淡的退休生活不满意。廉福章认为,刚退休的干部在短时间内出现思想波动是正常的,他主动找他们聊天说话,排除心理障碍,鼓励退休干部发挥余热、安度晚年。

廉福章还给州委提建议:给每个从州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订一份党报,让退休干部不忘关心国事,并提高理论修养和党性原则。

从青春到白头,廉福章的工作地点和职务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他曾说过:不管走到哪个岗位,一个共产党员心里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做好本职工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955年,年轻的廉福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信仰如根,从此,廉福章的生命中长出了“忠诚”二字。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原州委副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廉福章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不停地重复一句话:是党给了我政治生命,给了我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给了我和全家幸福的生活。

乡亲们没料到廉福章“油盐不进”

大山深处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纳卡村,是廉福章出生的地方。这里有他的乡亲和儿时的记忆,自20岁参加工作起,廉福章一直在海北州忙碌,很少回纳卡村。

村上很多人都知道,村里出了个“大官”。于是,有些乡亲曾找到廉福章“办事”,都被他回绝了,连他的亲侄子也遭到了拒绝。吃了闭门羹的乡亲们,渐渐打消了找廉福章办事的念头,有的对他还有“意见”。

“本以为廉福章当了官,能给亲戚朋友谋个好差事,能为老乡料理好事,落个好名声。哪里料到廉福章‘油盐不进’,党性原则那么强,算是服了他。”纳卡村原村委会主任张长贤说。

他当过“大官”,妻儿从未沾过光

直到廉福章去世,乡亲们才发现他一生如此清廉,叹服不已。他家里的经济条件赶不上村里的庄稼人,他的子女各自打拼生活,没有一个人靠他“吃上公家饭”。

走进廉福章生前的家,屋内没有任何装修,仅有几样简单的家具,都是过去的老式家具。在工作岗位上的40余年里,廉福章的家一直安在海北州,直到1992年退休,他才住进位于西宁的海北州干休所院里。

廉福章的老伴金存玲患有严重的眼疾,微薄的退休工资远远不够每日吃药打针的费用。四个子女已步入中年,都是企业工人,家庭并不宽裕。但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孝顺老人,从不抱怨。

大儿子廉建全说:“大学毕业那年,我打算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父亲坚决不让,怕我受他的影响,让我自主择业。他是不愿意让我‘沾光’,我理解父亲的想法。”

有人问金存玲:“你老伴当过‘大官’,为什么没有安排好子女的工作?”她平静地笑笑:“老廉说过,他是为大家服务的官,不是我和孩子们的官。”

他捧一颗赤子之心,永葆党员本色

生活中,廉福章很节俭,对自己很“抠门”,一件衣服能穿几年,一双袜子破了也会缝缝补补。他经常鼓励自己的子女独立过好各自的日子,但身边的人有困难时,他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而且很大方。

任职几十年,藏区雪灾多,廉福章几乎年年捐款,而且比其他人多很多。前几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退休后的廉福章依然拿出了自己积攒的退休工资,交了特殊党费。平时干休所发起的各类献爱心活动,如救助贫困儿童、捐资助学、帮扶困难群体等,他总是不辞辛劳,出谋划策,动员大家。

去年,年近84岁的廉福章看到门源迎来了高铁,很是兴奋。他终于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着的海北。“我希望海北州发展起来,希望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最初的心愿,终于一天天变成了现实。门源是廉福章生前工作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的油菜花海为世人熟知。廉福章很喜欢油菜花。他常说:千千万万朵普通的油菜花,方可汇成一片片美丽、壮观的花海,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甘作一朵普通的小花。

2015年1月23日,廉福章带着美好的心愿,走完了他84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