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条件下的创新发展

时间:2015-11-12 浏览:231字体大小:

转型条件下的创新发展

程智开

     培训研讨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认识统一的过程,共谋发展的过程。感谢书记,校长请来了这么好的专家、领导作转型发展报告和校长所作的“转型、内涵、突围”主题报告。两天让我受益颇多、茅塞顿开,深有启迪。“边学习,边消化,边思考”,深感任重道远。并深深意识到此次培训讨论意义重大,“转型”、“发展”两大关键词在我脑海中翻转。

    事实上国家就转型、发展、政策、经费指导和舆论导向都有了明确方向。关键是我校如何去应对、去适应,最终寻求学校外部环境,学校内部条件与学校发展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真正让学校有序、有效发展,顺利前行。这里我谈三个方面问题:

    一、深刻领会和认识转型

    去年此问题,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误读与误导转型内涵,所以,我们不要去乱加解释,必须深刻理解。2002年我校有了一次层次上提升的转型,而这次转型更准确的讲是一种回归,一种办学理念、定位、思路的调整,内涵的变更。与前次的转型的质变完全不同。不是什么高大上。概括地说就是将我校转到“地方性、应用型”上来。向那种为达到学术型、科研型要求去补偿性、追赶式的方式去发展说“NO”。

     那么,对于我校,应用型转型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个人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观念的更新。学校发展由长时间的传统惯性,对“应用型’的认识不足,部分人对职业教育认为是高职院校的事,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不要去降格迎合;尚存“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观念;尚存以“综合性”为目标的“千校一面”的思想。说实话要让每个人都能够完全想通,一下子转变,并非易事,何况教育的规律性,让其从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走出来,去适应“应用型”的建设与发展,从设计它的培养过程与队伍建设等都成问题。所以,转型,首先是观念的转化,要消除陈旧思想与观念,当然转型也是一个动态渐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二是实现“四个转变”,把握四位一体。按照袁贵仁部长所讲的“地方性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这就是说,要达到高校教育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统一、相融合的状态,即:办学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四个方面转变都必须紧紧相连,不偏移。

    二、迎接转型关键在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分析了解一下我校的办学现状,我校的优势、劣势与所处的外围环境。建议学校届时召开学校优劣势分析专题会议。学校经过10多年的本科教学与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办学基础,积累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同类地方高校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尤其近年来通过党委行政的顶层设计后,改变办学环境,拥有了人之三宝——精气神。然而,毕竟我校的底子薄,在人、财、物上很多短板,短时期内难以解决适应应用型转变的“转型”要求,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唯有“改革创新”才是关键,改革创新才能有出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从思想理念上,还是从自身素质、教学与管理能力上都要准备好,特别是行为上要及时适应新的转型变化,要面向教育市场,面向未来去谋求自身发展,决不能做井底之蛙,也决不能“卡拉OK”自娱自乐。

    三、创新发展,路在何方

    创新发展,路在脚下。上半年我们通过了学校的章程,事实上章程对我校的转型提供了保障。“六精发展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关键是如何去实现。我以为创新发展,完成“六精发展战略”,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上半年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上,陈弘书记就以《立足地方,面向需求助助推永州经济社会发展》为题作为一个很好应用型转变的报告。而这次论坛也得到了永州市政府的高度认可。这也是我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8月7日在我参加的永州市电商发展座谈会上,市委书记陈文浩就专门提到了要依托我校等其他高校培养大量的电高人才。我一直在思考学校是不是可以在遵循高校教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顺势而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定位,特色服务,综合服务。譬如:拓开培训市场,我去年到香港大学去培训学习时就发现,他们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年收入就有10多个亿。同时,我校有不少的本地学生,而学校又有不少的师范类专业,可不可以定点于当地政府合作,专业培养当地政府需要的人才,这样也可以争取到政府帮助与扶持。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改革的创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我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但是招生规模大、人才培养最多的地方高校却陷入发展困境,有资料显示,地方高校毕业出现“三低”现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低。那么,我校又如何呢?就业率算是前列,而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等业也不算太好。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化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力求实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考试改革,加大技能技术的教育力度,实现校地、校企的有机对接与深化协作,譬如:在学生创新创业引进一些企业到学校,试着让学生对接企业与项目,如电商等。  建立应用技术类型学校毕业生“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分为Ⅰ级(研究生),Ⅱ级(本科),Ⅲ级(专科),逐步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象征 。

    三是强化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把我校在永州地域高教优势变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资源和强大动力,提倡和引导学校“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价值体现在效益上”。服务社会要作为科教研究的立足点,适应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在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和效益,实现校地协同创新,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有机对接。譬如:在学校挂上多个当地专业研究室,协会牌子。

    四是实行教师队伍结构性调整。加大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引进“双师双能型”人才,建立科研新常态,即加大应用性科研的比重,倡导教师在应用性研究上下工夫。改进课程体系,引进先进教学手段。

    五是管理创新。首先是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激发教学潜能,增加收入来源途径。灵活激励机制,以“三严三实”要求兑现承诺。其次是完善推进绩效考评制度,建立政府、产业、社团等评价与校内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估导向,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指标与体系。第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企业与学校协同合作的新模式,举办如衡阳师院中兴通讯班类型的企业班。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集团,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等。第四,创新管理手段与方法。加大现代化、无纸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力度,切实加强纵横、条块的管理,做到有分工、有协作,及时沟通,共谋发展,各部门、各学院形成有机的整体,做到众人划桨开大船。

    六是夯实就业、创新创业基础。加大投入,在人、才、物上突破,建立孵化基地,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寻求政府支持,企业合作,实行立地的创业项目,建立相适应的职业选择能力训练实验室,譬如:简历优化、求职心理、礼仪着装、团队协作、面试技巧等建立相适应的职业选择能力训练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