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学校转型发展 实施教学综合改革

时间:2015-11-13 浏览:491字体大小:

顺应学校转型发展  实施教学综合改革

——在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咨询研讨会”上的发言要点

石循忠

 

    正值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学校党委组织召开咨询研讨会,共商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本人通过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等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历史与现实,重点围绕全面推进教学综合改革,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不对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从学校层面认识转型发展

    (一)办学基础

    1. 湖南科技学院的前身零陵师范专科学校,建立适应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新体系,多次取得高等教育教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被誉为“全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当时学校虽然只是局限于师范教育的改革,但其办学思路、改革方向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2002-2012年,学校本科办学十周年,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着力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3. 2013年下期—2015年上期,学校认真整改合格评估专家提出的问题,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30条),按照“六精”战略的总体思路,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各教学学院在卓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学科竞赛训练、创新项目研究等方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二)发展机遇

    1. 国家教育部从对“驻马店共识”的反思,到袁贵仁部长提出的“四个转到”,从“应用技术型高校”和“向应用型转变”两次征求意见稿,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的署名文章“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如何支持转”、“如何评价转到位”等问题认识已经非常清晰,可以说真正形成了共识,我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 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组建成功,2015年校长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口号。通过学校章程和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大学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正在筹备召开新一届党代会。这正是学校顶层设计未来五年发展的最佳时机。

    3. 学校顺利完成院系调整、编制设置和干部配备,从学校到学院、从学院到系部、从系部到教师,逐步形成了职责明晰的管理层次。加上学院行政用房、教授博士工作室、系部教师工作室的配备,院系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基本达到。

    (三)外部环境

    学校树立了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主动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主动为市民提供学习机会,主动承担永州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传承、应用的责任。永州市注重发挥政府推动作用,注重依托高校智库支撑,注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特别是通过主办“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与政府、企业协同育人,形成了“真诚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外部环境。

    二、关于教学综合改革的设想

    2015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就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强调指出: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我校“十三五”期间的教学综合改革必须贯彻教育部的“转型发展”思路,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进行实施。

    (一)学科专业设置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适应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推进学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密切跟踪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提高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

    我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可以是:特色工科,做大又做特(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致理科,做精不做大(计算数学);优势文科,做强不做大(地方文化)。

    我校对接区域产业链的学科专业布局战略重点应该是:基于基础学科,对接教育产业链;基于地方文化,对接旅游产业链;基于生物科学,对接食品产业链;基于系统科学,对接信息产业链。

    (二)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要与地方与周边实务部门、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整体合作”模式,学校要依托相关专业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比较重视梳理学科知识,着眼于传授知识的完整性,是以知识主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重视梳理关键能力,着眼于培养专业技术岗位核心能力的完整性,是以能力为主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这个理念,合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大胆引入产业行业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引入企业核心技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大胆引入社会各类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即实施“四个引入”工程。

    (三)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厘清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和衔接关系。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支持转型高校与实务部门、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建立课程共享联盟。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界定,可以理解为“近期能用、中期耐用、长期够用”,这是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理性定位。“近期能用、中期耐用、长期够用”大致对应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各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运用分析法进行逆推。即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但课程的开设顺序刚好倒过来,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开设,达到技术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校教师、职业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紧密结合转型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组织教师到实务部门、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相关课程教师,并作为青年教师的实践实习导师。

    零陵师专当年聘请中学骨干教师为学生上课、委派青年教师到中学锻炼并指导学生参加教育实习,本身就是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成功经验。虽然只是针对师范专业,但对非师范专业同样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打破常规,全力建设一支 “双师双能型”的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一是“走出去”,鼓励教师通过通过挂职、顶岗、专业认证等方式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供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有计划地进行技能和学历培训,以适应新型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发展,并组织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请进来”, 积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全面、实质参与学校实践教学与管理工作,主讲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指导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指导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

    (五)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平台。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我们不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与建设,共同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与宁远一中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21个;与湖南鸿腾建设工程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理工类实习基地28个;与恒大盛宇(清新)置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经济与管理类实习基地10个;与南宁赢在空间装饰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文学艺术类实习基地25个;与零陵区法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法学类实习基地12个。上述不同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共96个,其中6个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个被评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被评为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各学院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等学院推进“教学院+企业(公司)”的办学模式改革。依托学科专业建设,争取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创办和发展了九嶷油茶开发公司、永大建设工程公司、山花旅行社等校办企业,建立了很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实训基地。学校选派系领导和部分教师到企业(公司)挂职和兼职,学院也安排学生去企业(公司)顶岗实习,企业(公司)随时为相关专业实验、实习、实训教学提供平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直接按照“三加一”的教学模式,一年或半年的时间直接去企业(公司)顶岗实习。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部分教师根据公司工程进度调整教学内容,将课堂搬至工地,利用工地进行直观教学,效果良好。

    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传媒学院推行“教学院+政府(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零陵区检察院、零陵区法院、九子龙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九子龙律师事务所常年聘请法律系师生担任兼职律师和律师助理。零陵区法院不仅定期接纳法学专业学生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还根据教学需要将部分案件移至学校模拟法庭审判,以方便师生观摩。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教育技术学专业邀请永州日报、永州电视台等单位的业务骨干开设部分专业课,永州日报、永州电视台等单位常年聘用新闻学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师生担任实习记者和节目主持人,顶替某些岗位参与部分节目制作。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部分教师担任了恒伟药业的兼职工程师,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产品研发。

    但如何积极主动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要统筹各类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实验教学平台。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充分利用好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建立学生到实务部门、行业企业实习实训的长效机制。

    (六)教学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扩大教学学院的自主权,鼓励院系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院系理事会(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院系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院系经费管理的职权。积极探索并实施教学院系建制下的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新机制。教学管理重心逐步下移,鼓励学院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调动教学学院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教务部门管教学、教学学院办教学、质管部门评教学”的教学管理新常态。

    三、对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建议

    1.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密切学校与永州市及周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关系,改善学校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

    2. 积极争取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厅(高教处)的指导和支持,力争转型发展示范高校,立项示范专业集群。

    3.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应用于开发研究。

    4.积极培养与引进“双师型”教师,形成教授博士队伍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5. 创新就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和教育学生到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