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际化的视野谋划学校的“十三五”规划

时间:2015-11-13 浏览:316字体大小:

用国际化的视野谋划学校的“十三五”规划

杨金砖

    学校要发展,规划须先行,讲规矩,重原则,这是现代教育理性发展的客观要求。规划是行动的纲领,纲不立,目不张,行动起来无方向。

    而规划的确立,首先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要集思广益,像这几天的学习就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顶层设计决定发展思路,发展思路决定发展模式。曾校长的专题报告提出了“转型”、“内涵”、“突围”三个关键词,可以说是把准了学校发展的方向。省教育厅葛建中厅长与四川理工学院汪明义校长分别从教育本质与高校发展层面,给我们作了很有启发的学术报告。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要实现“育人为本,学术自由,社会担当”三大使命,就必须把握转型良机,突出内涵发展,重视师资队伍,增强学科活力。这里我想从国际化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国际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我们教育的走向。

    教育究竟向何处去?这是亿万人民所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最近我关注了两件事,一是实施十来年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遭到众多学者的强烈抨击,原因是学生家长不理解,教师有怨言,学生有困惑,显然,这样的课改背离了改革的初衷。二是上个月一段“中国式历史教学”视频,在英国BBC播出引发一场“中英教育模式”之争的轩然大波。为何我们的初等教育,国人不满意,国际不认同?那么,同样可以思考,我们当下的高等教育如何?真的令学生满意、老师高兴了吗?诚然,我们心中有数,离人民满意的大学教育还相距甚远。那么如何去做?这就要求我们把握转型的关键时机,用国际化的视野去研究教育规律,创新教学理念,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际化视野要求我们跳出问题看问题,正视学校生存的现状。像我们学校的发展,在当下这个时局里,可以说不是很理想,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乃至学科专业,与同类学校的差距不容置疑。但是从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质量来看,我们无需悲观,只要我们认真形势,找准发力点,上下齐心,我们的劣势也可以转变为前进中的优势。

    再说,所有的优势与劣势,都是相对的。譬如:我们离都市太远,但想一想贵州,想一想甘肃、青海、宁夏、内蒙,他们区位比我们更差,那岂是不要办学校了?其实,都市有都市的光鲜,也有都市的烦恼,如高校成群,地价昂贵,一个600万人口,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就这么一所本科高校,显然,我们的优势也很明显。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目前所缺的不是区位优势,应该是政策优势,是没有敢于办大事的胆量和办成事的拼命精神。我们过惯了悠闲式的生活,在庸懒中日复一日的等待和盼望。我们应该有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案”的决心和豪情,去掉庸懒散慢的习性,在学术研究与学科专业建设上下一下真功夫,在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显一显真本事,形成几个标志性成果,我认为一定能杀出一条血路。

    第二,“可视化”校园建设不容忽视。

    所谓“可视化”,就是学校的对外形象,我们有多少能引人关注的、体现学校正能量的卖点。如一流的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平台、重要学术会议、学术团队、有影响力的教师、重要科研成果,都要及时地在各种媒体上宣介展示出来,尤其是校园官网,要做到中英文网页同时跟进。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对“可视化”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如大楼的建造,如大树的保护,如学校的亮化与美化,如学校英才计划的实施,如六精校园战略的实施,如今年在红网上对院内精英人物的推介,等等,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是,可视的影响力还很不够。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学术圈内有影响的杰出人物,数量太少,学科发展步履艰难。人才引进不能仅靠人事部门的广告招引,更需要学校里有声望的教师在自己的学术群里发布信息。国外高校的人才引进基本上是靠名师间的相互引荐,靠同行间的信息沟通。原因是同行很容易知道其学术造诣与发展态势。学校的发展,无论是内涵创新,还是转型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引进。尤其是相关学科带头人与团队的引进,一定要给予最大的关注。

    二是地方文化这张牌有内容,但亮度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我们的拳头品牌。尤其没有形成国家级的标志性成果和项目,还没有对学科建设起到尽有的支撑作用。建议学校在十三五期间要重新规划、整合,让其催生出几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来。

    三是地方文化博物馆建设,虽已列入前两年的工作计划,但进展缓慢,目前还没有形成任何可视化的内容。多年来我们图书馆一直将地方文献的搜集作为一件事情在做,但也仅限于文献资料,在实物、图片等方面还远远不够。可以说地方文化博物馆建设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一个实验室的功效。像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文博馆和生物馆,在全国很有声誉。又如吉林师大的“满族民俗博物馆”,成为吉林师大博士点申报过程中的第一大亮点。香港教育学院的“香港教育博物馆”、吉首大学有一个“湘黔地区民俗博物馆”、“沈从文手稿珍藏室”,都做得风生水起,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宣介作用。今年六月份我们去了一趟荷兰,像荷兰自由大学教学楼的过道上,凡有空余的地方,都陈列了各式展柜。在永州,像零陵文化村里的伍之军等人,都建起了私人博物馆,而我们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筹建一个文化博物馆应该是容易的。因此,建议学校尽快启动永州地方文化博物馆建设,并在每年预算中拿出一定经费,用于馆藏物件的添置。经过五年的努力,以形成学校的一面新窗口。

    其实,像我们这类以应用型为主体的地方本科院校,做理论性的研究根本无法与老牌本科、重点大学相抗衡,因此,面向于基层,躬耕于地方,密切关注当地文化,在这方面恰恰是我们创造个性的捷径。再说永州本身历史文化灿烂,也的确值得挖掘和整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也正是在地方文化这块做出了些成绩。尤其是文科方面的几个重要课题,基本上都与地方文化方面的。

    第三,应用型与本土化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高校分类管理,分层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这类的地方本科高校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也是时势所趋。今年6月份,我有幸与常健校长、李文博士去了一趟荷兰,深度领略了荷兰的高等教育。像人口才过1600万、土地不到两个永州大的荷兰共有60来所高校,其中像莱顿大学、代尔佛特大学、屯特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自由大学等13所研究型大学,此外,还有40余所应用型的大学。

    为何应用型大学占有如此高的比例?原因是任何一个企业,其核心研发人员通常不超过5%,管理层5%,各类服务人员在10%左右,而一线生产的工程技术员则达到60%-80%间,这就说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永远是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

    但是应用型大学并不是不要科研,而是要将科研的注意力投向生产一线,直接解决他们生产中的急需,破解他们的难题。按时髦的话说,这就是接地气。过去我们曾在师专时期,做过一些接地气的改革,在国家获得过有影响力的大奖。这证明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力,上下齐心,偏僻山城也是完全可以干成事的。

    科研必须注重实效,许多专利发明,一件接一件地出来,但就是投入不了生产,产生不了实用价值。这样我们要进行反思,是发明偏离了社会需求?还是生产企业没对接上我们的发明技术?若是后者,我们要加大推介的力度,营造一些对接的平台,让老师的发明走出书斋,快速地转化成为社会财富。

    接地气,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需要我们走出校门,直接针对企业与基层的问题开出我们的良方。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两会期间的答记者问时,提到“四个转到”与“五个对接”,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应该说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和原则。其实,我们也只有“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上来”,学校才有活力与出路。

    为了在这种转型时刻抢住先机,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加大应用型实验室建设,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创建一些全天候面向师生开放的实验室,鼓励他们利用这些实验平台,对接本地企业,进行个性化的创新研究,以快速提升学校在本地域的影响力。

    第四,国际化合作是提升学校科研能力的快捷途径。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当下社会的共识,也是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但科研上要做出名堂来,就必须走国际化合作之路,将自己没有条件去做的实验委托给校外的同行去做,然后利用他们的实验结果,便可完成自己的项目,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像我们在荷兰自由大学考察时所见到的,他们实验室其实很简单,没有几台仪器。但是他们却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甚至还有科研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原因就是他们走的是科研国际化合作的路子,将大量的实验都交给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去完成,他们只做样品的收集,只做数据的分析,只做新思路、新理念的创意,而实验部分则是全球性的合作。这样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研究能力,他们几乎在利用全球同行们的大脑,去完成他们想要完成的事。如自由大学的计算机系基于大数据平台下的智慧城市交通系统就是与北京市工业大学、北京市政府多方合作完成的。合作缩短了研究时间,加强了同行间的联系,提升整个团队的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这就是国际化的合作好处。

    其实,在国内,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通力合作的典范,当时是可以说是举全省、全国之力去完成的。又如永州果秀食品其食用菌所获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与日本企业、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农大多家单位合作的结果。因此,我们学校在理工科方面要取得标志性成果,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走合作、协同创新之路,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第五,“利益相关性”原则是一切合作的基础。

    学校发展,人才是关键;校企合作,共赢是基础;政府重视,社会影响是前提。别人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双方各自的利益在哪里?都必须事先预以研究。同时,学校内部的改革也是一样,哪一部分人与改革的利益关联,都必须心中有数。若忽视利益相关性原则,要想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益上的共同体的建立,是学校发展战略中百战百胜的最大利器。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聘天下名师而教之”,这是学校愿景,也是社会的愿景,更当下大学国际化的一种趋向。

    韩愈曾喟叹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时常埋怨招不进人才,而没有反思我们为招进的人才提供了什么用武的平台?给予了什么关注和政策?一味地以待遇的高低论英雄,肯定不会产生长久的效能。人才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必须“策之以知其道”,“食之以尽其材”,“鸣之以通其意”,这样,千里马才能有千里之行。又如:冯欢客孟尝君,也是一个有历史寓意的典型案例。假若孟尝君没有容客的雅量,又安能得冯欢之才?古人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是有才能者,其身也必有某些方面的瑕疵,因此,我们不仅要有伯乐相马的能力,更要有孟尝君的宽容胸怀,能包容别人的不容,方能如大海一般有容乃大。然后,在利益相关性原则下,尽量地创造条件去满足对方的合理诉求,这样才能发挥合作者的最大才能。

    一言以蔽之,学术创新永远是大学的灵魂,是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大学的关键;学科建设永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品牌专业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根据目前学校的四大学科集群与教育使命,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重点突破,强力推进学科与平台建设,走差异化之路,打造我们的品牌专业,形成我们独有的竞争力。我们相信,未来的湖南科技学院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