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源头活水,促实践教学

时间:2015-11-13 浏览:332字体大小:

抓源头活水,促实践教学

——我校十三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廖雅琴

    一、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是新形势下高校坚持德育首位、立德树人的需要

    新形势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使得高校德育首位、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教社政[200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说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不可替代的力量。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却没有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力量,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力求新的突破。

    2、是学校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需要

    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转型的关键,而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按照党中央和教育部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扎实做好,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它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按照党中央和教育部有关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要职责,也是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任务,学院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都要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中心,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中心谋划工作;要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要求,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从组织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凝练特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使这个标准真正落到实处。

    二、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深入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探索 ,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学生对 “思政课 ”的认识存在偏差。

    上学期初,我院对各院系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抽样调查,在调查中 , 我们发现学生对 “思政课 ”教学存在一些误解 。明确表示喜欢的学生只有 22.5%;回答不喜欢的人占 24.7%;其余的 52.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原因包括一是觉得思政课内容枯燥,没意思的占 45%;二是 “书本上的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甚至矛盾,是政治说教 ”的占 25%。觉得上思政课没有用、跟所学专业和就业又没有关系的占22%,其他原因占 8%。调查表明 , 学生们对 “思政课 ”任课教师的评价有好有坏,这说明 , 学生对 “思政课 ”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 ,这实质上是学生 对 “思政课 ”的认识问题 。

    2、部分院系领导和老师对“思政课 ”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对思政课的随意挤压。如思政课全部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学生活动多,请假多,个别院系在搞活动的时候领导、辅导员甚至帮学生批量请假,有时候一个90人的大班请假的占60个,弄得授课教师和整个课堂气氛都十分尴尬,也让同学们更加觉得思政课没有用,不重要,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思政老师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思政课老师普遍缺乏价值感。

3、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存在不足。

    在教学内容上,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仅仅局限于教材,没有理论联系实际,较少与社会热点结合,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要求还有距离。二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马院老师博士教授较多,老师们恨不得把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导致许多问题不能讲深讲透。三是教材内容存在重复,一是和中学历史政治课的重复,如《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内容重复率相当大,二是思政课课程之间的重复,如《概论》课改革开放后的内容与《纲要》课建国后的部分内容重复等。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基本以灌输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决定了灌输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经常使用单一的灌输法,就是一种生硬灌输了,教师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绝对正确的观念 ,过分突出了自己的角色地位 ,想灌什么就灌什么,我怎么灌你就怎么听, 将学生置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这种做法,造成了“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的局面,使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考核方式上,思政课考核基本还是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模式,这种模式造成那些平时课堂表现较好、遵守纪律、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未必取得好成绩,相反,那些上课不专心听讲、睡觉、迟到、早退的学生却可能凭最后的临阵磨枪甚至作弊获得高分,这种考核模式缺乏公平性和真实性,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另外,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层面的考核,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层面的考核,造成了学生“课堂上学知识,考试前背知识,考试后忘知识”的过程,考核效果和教学目标出现了严重背离,其结果是一方面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另一方面仅仅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到“知”,而没有贯彻到“行”,从而导致学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有理论没水平”、“有知识没修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才。

    4、文理兼招和大班教学,使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存在极大困难。

    由于师资和课时的原因,思政课都是大班教学,一个120人的大班可能会有两三个专业的学生,另外我校有些专业是文理兼招,不利于对文理科学生、音体美学生进行差异性分层教学。

    三、 深化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结合我校思想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是“抓源头活水,促实践育人”。

    (一)抓源头活水,强内涵建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狠抓源头活水,加强内涵建设,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按专任教师不低于师生1:350的比例,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努力使思政课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加大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的组织力度;完善导师制和“一对一”传帮带制度,培养教学骨干、教学能手、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2、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导向,以思想教育与道德文化省级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优化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引导教师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向内涵一致;引导教师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对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使科研成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多个学科研究方向。

    3、整合凝练教学内容,突破课程结构,理论讲授专题化。

    各门课程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机转化上狠下功夫,整合凝练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主题与现实、目的与兴趣的结合,突破课程结构,进行专题讲授。

    以 “纲要”课为例,课程要讲授的是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一段探索历史。我们可以打破教材结构,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五个理论教学专题。专题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寻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挫折。专题二: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专题三: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抗战与新中国的成立。专题四: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专题五:长风破浪会有时——改革开放的辉煌与民族复兴的梦想。通过理论教学专题化的实施,做到了在宏观历史格局下精讲理论,做到“史散而神不散”,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即了解国史与国情,领会“四个选择”,即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根据课程内容,编写体现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挖掘、利用永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体现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建立实践教学长效机制,促实践育人

    1、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教学比例。目前,我院修改了实践教学大纲,尝试大幅度增加实践课课时比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课提高至42% ;《纲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至38% ;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高至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提高至38%。

    2、创新实践活动,根据课程特点,打造该课程品牌活动。实践课应坚持校内外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构建实施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 模范人物宣讲、“三下乡”、参观体验、社团活动、主题竞赛、自主学习等实践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育人实践教学体系。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每门课程也可以尝试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打造课程品牌活动。如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在讲授思想、道德、法律三个部分内容时,鼓励学生在书本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走进生活,利用课外时间拍摄具有青春活力型、励志奋斗型、感人亲情型、遵纪守法型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每个任课教师选出一定数量的微电影作品参加全校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比赛,形成该课程的实践课品牌活动。《纲要》课可以组织主题知识抢答赛,如今年可以组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抢答赛等。

    3、拓展虚拟实践教学形式,占领网络教学空间。 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凭借虚拟网络,进行互联网信息检索、网络通讯、网上调查、制作个人主页、开设博客、参与网络论坛等,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形成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4、保障实践教学必要条件。学校按学时、学生数划拨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并单独列入思政课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际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课时,核定教师工作量和发放课时津贴;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校内拓展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模拟法庭、创业(SYB)培训室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开辟新的实践基地,如李达故居、陶铸纪念馆、柳子庙、蒋先云、郑作民故居、濂溪故里等,以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5、建立实践教学联动育人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学期,主持召开马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及相关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参加的专题会议,讨论确定社会实践实施方案。然后马院和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实施。这样既能建立实践教学联动育人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又不至于导致校园文化活动过于杂乱。

    (三)探索适应时代与课程特点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探索思政课开放式考核体系,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评相结合、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思政课成绩考核采取任课教师评价结合辅导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集体评价的方式,分实践教学、课堂考勤、期末考试(考查)三个板块综合计分,暂定分数比例为30:20:50,《基础》课因为理论知识相对较浅显,实践教学、课堂考勤的比例占到了60%。此外,上学期我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还尝试将参加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的获奖同学给予了免试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改课程的兴趣。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成熟的思考和初步实践,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努力,探索出以“抓源头活水,促实践育人”为理念,以“开放式考试”为突破口,以“知行合一”为总体目标,探索“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模式,把思政课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