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要闻 > 正文

校园要闻

【回眸“十三五” 献礼党代会②】加强学科建设 开创发展新格局

作者:摄影: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08

“十三五”期间,学校注重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紧紧围绕“应用型、地方性”的内在要求,初步形成了多学科稳步发展的结构与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8个校级应用特色学科和3个校级应用特色培育学科,覆盖到文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各学科在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激励机制的影响下,坚持“三精准一创新”,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促进学科交叉,精准打造特色学科体系。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打造鲜明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地方特色、学校传统特色的学科体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融合哲学、中国史、民族学、考古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打造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新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融合政治学、中国史、社会学、哲学、法学等学科,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发展新阵地;旅游管理学科融合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工商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公共管理等学科,打造湖南“锦绣潇湘”全域旅游新基地;生物与医药学科融合了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林学、中药学等众多学科,打造湘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平台;电子信息学科融合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聚焦办学定位,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始终围绕应用型大学办学类型定位,注重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社区、乡村等“经济基础”领域需要,大力培养应用型、适用型人才,通过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实验室等途径分专业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成立了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吸收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决策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强化实践环节,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将学科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育,逐步形成“学科科研反哺教学”的本科教育特色,对有科研成果产出的学生,按照相应成果等级给予奖励。五年的学科建设中,本科学生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获专利17项,其中,化生学院4名在校生论文在SCI三区、四区期刊上刊发。

依托学科优势,精准服务地方需求。学校根植所在区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为地方做好精准服务的基础上力争“双一流”: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战略联盟;二是拓宽服务内容。既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建好智库,又为企业解决发展和技术难题,提供科技创新的“动力源”,还为所在区域居民提供终身教育机会及学习场所;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思想支撑,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实效。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是强化学科管理。学校相继出台了《湖南科技学院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湖南科技学院应用特色学科建设考核和奖励办法》等文件,按照“优化结构、强化优势、扶持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应用、创建品牌”的学科建设思路,强力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对立项建设的应用特色学科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动态监测、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形成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新出台的文件对全面推进学校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调动各学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较明显作用。二是拓展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支援我校发展这一机遇,2019年学校先后与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学科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科研合作、平台共建等方面做好项目对接,深化合作空间。同时,积极向湘潭大学等16所国内外大学推荐我校教师担任兼职硕导,目前校外兼职硕导受聘人数已达88人次。自2016年以来,累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9名,来校学习联培生16人次。为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学校出台了《湖南科技学院兼任硕士生导师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办法》,着力规范联培生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供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