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5-10/07/content_1756736.htm?div=-1
|
毛文杰 湘赣边区域光照充足、风能丰富,河流密布、水能充沛,是新能源资源富集区。在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加快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并且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比如湘赣边最大储能电站——茶陵100MW/200MWh共享储能电站已建成投运,已设立湘赣锂电产业研发专项基金并共建跨省研发平台、组建“湘赣锂电创新联盟”等等。与此同时,湘赣边协同发展新能源产业仍面临一些瓶颈:存在体制机制壁垒,两省在项目审批、储能配置、电价政策等方面标准不一;产业链协同不足,两省的装备制造与材料供应尚未有效对接;电网支撑薄弱,配电网承载能力不足,制约分布式光伏接入;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绿电交易尚未打通,2024年湖南绿电交易占比不足9%,江西绿电交易仍处于试点阶段。鉴于此,应系统施策,通过机制共建、产业共链、设施互联、制度互认,多维推进湘赣边区域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新能源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新能源产业跨省协同发展,需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协同机制,推动规划、标准、政策统一。为此,建议组建实体化运作的湘赣边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机构,统筹制定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布局、重大项目清单及支持政策;编制湘赣边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规划,发挥湖南在智能电网、储能系统集成与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研发与集成优势,依托江西在锂电正极材料、光伏组件生产等上游原料与制造保障能力,构建湘赣边新能源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建立规划同编、项目共审、政策互认、监管联动机制,统一技术标准与审批流程,为湘赣边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链式融合,构建新能源产业集群新格局。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打通产业链堵点,形成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为此,建议聚焦“光伏+储能+智能微网”核心赛道,引导湖南的电力自动化设备、风电整机生产与江西的锂电材料、光伏组件实现一体化配套。支持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与萍乡经开区、宜春经开区等共建湘赣边新能源先进制造合作区,探索“飞地园区”建设模式:湖南企业可在江西设立生产基地,就近获取原材料,降低物流成本;江西企业可充分利用湖南的人才与市场网络,在湘设立研发中心或营销总部。鼓励湘赣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跨省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建设区域性中试基地、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和产品认证平台等,推动检验检测结果互认,以降低协作成本、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夯实基础设施,支撑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与高效利用,离不开智能化基础设施支撑。为此,建议前瞻性谋划湘赣第二回特高压交流通道的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电力规划,以增强两省电网互济能力和新能源外送能力。同步推进湘赣边区域500千伏、220千伏主网架优化和配电网智能化改造,重点提升浏阳、醴陵、上栗、莲花等边界地区的电网承载力。在电源侧加快布局调节性资源,在宜春明月山、株洲炎陵等地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负荷中心推广百兆瓦级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提升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建设湘赣边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整合气象、发电、负荷、储能等数据,实现新能源功率精准预测、源网荷储智能调度和跨省电力优化交易,最大限度减少弃风弃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创新制度供给,激发新能源产业内生发展动力。制度创新是破解深层次矛盾、激活市场活力的关键。为此,建议湘赣边积极探索建立跨省绿电交易机制,允许示范区内新能源项目所发电量优先在湘赣两省之间互供,并计入各自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形成稳定预期。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建设光伏电站、风电场而占用林地、影响生态系统的地区,由受益方或省级财政给予合理补偿。设立湘赣边新能源协同发展基金,采取“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攻关。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对跨省合作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发行绿色债券等。同时探索将新能源项目的碳减排量纳入正在筹建的中部区域碳市场进行交易,让绿色能源真正实现“有价可循、有利可图”。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基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技术实践价值转向研究”(21YBX019)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