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关于中老年人的年龄划分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老年人的年龄划分不尽一致。目前,我国比较公认的年龄划分是:
45岁——59岁为老年早期(也称中年期)
60岁——89岁为老年期
90岁以上为高龄期(尊称长寿期)
(二)中老年女性的生理特征
1、中年女性
45~55岁时期(围绝经期)
从生理学变化来看,妇女围绝经期主要是卵巢功能逐渐消退,卵泡老化、性激素合成改变,生殖器官开始萎缩的一个转变时期,也是从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历时数年,甚至十几年。
(1)月经变化:妇女在更年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月经的改变,通常有一下三种形式:月经突然停止;月经间隔的时间长,经量逐渐减少,以至停止;月经不规则,间隔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月经量不等。
(2)全身各器官机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较多地发生颜面阵发潮红、发热,情绪烦躁,精神不稳以及心悸、头晕、耳鸣、麻木等症状;内外性器官逐渐萎缩,生育能力衰退。
(3)体型外表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皮脂腺收缩使皮层变干燥,骨胶原纤维开始损耗,引起喉部皮肤松弛。同时有白发、牙周和其他牙科问题,臀部和腰部增大。
2、老年女性
60岁开始女性开始进入老年期:
(1)生殖系统
①卵巢萎缩:老年期妇女卵巢的体重只有原的一半。
②雌激素减少:卵巢的雌激素分泌减少了75~85%。
③内外生殖器退化、萎缩,分泌物由老年期前的酸性变为碱性。整个生殖系统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细菌容易侵入。
(2)脂肪代谢障碍:
皮下脂肪分布不均匀,体态改变,脂肪较多地聚积在臀部及腹壁。如做生化检查,血浆脂蛋白与胆固醇含量增多。
(3)毛发稀疏:
毛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因此毛发变白,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脱发而导致毛发变稀。
(4)皮肤干燥,松弛,出现色斑:
常由于营养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皮下组织脱水,表现为皮肤干燥、松弛、起皱纹,甚至皮肤干裂瘙痒。又由于褐色素沉着面部及手背部出现老年斑。
(5)神经系统障碍:
大脑皮层功能减退及神经系统不平衡,记忆力减退,优势情绪不稳定,主血管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衰退。
突出的表现为卵巢功能消失,全身各器官功能普遍下降,整个机体均发生衰退变化。
总之,妇女进入老年期后,应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做好自我保健。在有条件时,可每年做一次妇科检查,及时发现疾病,不失时机地进行治疗。
中老年女性除了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老年性便秘等疾病外,而且易患如下疾病:
(1)骨质疏松病
(2)更年期综合症
(3)中老年妇女乳房常见病
(4)子宫肌瘤
(5)老年性阴道炎
(三)中老年女性疾病的早期辨识和经络保健
1.老年性骨质疏松
【概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十分常见。女性多从绝经前后开始。男性多见于55岁以后。女性发病率数倍于男性。年老以后,内分泌功能减弱,尤其是性腺萎缩,性激素分泌减少,使骨质脱钙,蛋白质合成减少,引起骨质疏松。
【表现】骨质疏松症的早期可以出现全身骨骼、关节、肌肉酸痛及乏力,并可使老人身高缩短,佝腰屈背。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骨骼的脆性增加而容易骨折。至严重阶段,剧烈咳嗽、突然起卧、不慎转侧等均可能导致骨折。
【病机】脾肾精亏,骨骼失养。
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脏腑相关的疾病,其主要病机是肾虚、脾虚以及肾虚和脾虚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对骨量的作用上,脾与肾在青年时期对峰值骨量获得和绝经后或老年时期的骨量丢失都有重要作用,但各有侧重,肾对青年时期峰值骨量获得起主要作用,脾对绝经后或老年时期骨量丢失起主要作用。
中医认为:
“肾主骨,藏精,精生髓以养骨”,肾精充足,则骨骼生化有源,坚固充实,强健有力;因此肾虚是本病的根本原因。
“脾主四肢肌肉,统血”,若脾胃之气不充,则气血生化无源,则无以生髓充骨则骨痿。
【经络保健治疗】补肾为主,结合健脾。
①推按经络:足少阴肾经(补)、足太阴脾经(补)。
足少阴肾经---顺方向推按(从下向上推)---补肾经
足太阴脾经---顺方向推按(从下向上推)---补脾经
②点按穴位: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肾俞、三阴交(补肾生精)
脾俞、足三里(健脾生精)----(每穴每天揉按50次)
③艾灸: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每穴每天灸5分钟)
④穴位定位: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
2.更年期综合征
【概述】更年期综合征(MPS)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绝经是每一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
【表现】?月经周期改变,分为3种类型: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最后绝经;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然后逐渐减少而停止;月经突然停止,较少见。?血管舒缩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潮热起自前胸,涌向头颈部,然后波及全身,少数妇女仅局限在头、颈和乳房;在潮红的区域患者感到灼热,皮肤发红,紧接着爆发性出汗。
【病机】属中医学“脏躁”、“郁证”、“经断前后诸症”等范畴,多以肾虚精亏,心脾不足,肝失调和为主。
可见,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肝实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肾虚肝实而致五脏失调形成综合本病的病机。五脏之中,肾衰独早,对于女性来说,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乃至绝经和形坏而无子两大特征;更年期综合征突出的表现如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心悸失眠、焦虑猜疑等症状,是肝失于疏泄所致。本病主要临床症状皆源于肾虚,肾虚乃本病之主证,而心、肝、脾各脏功能失调为本病之兼证。
【经络保健治疗】疏通脉络、滋阴补肾、调和脾胃、活血化瘀。
①推按经络:以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太阴脾经为主。
任脉---反顺方向交替推按(顺推50次,反推50次)---平补平泻
足太阳膀胱经---反顺方向交替推按(顺推50次,反推50次)---平补平泻
足太阴脾经---反顺方向交替推按(顺推50次,反推50次)---平补平泻
②点按穴位:肾俞、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
肾俞、关元---补肾状元、益气和血、调理冲任;
中极---温阳利水、补肾调经;子宫--妇人胞宫病症经验要穴;
三阴交---调补冲任、疏理肝脾。(以上每穴每天揉按50次)
③艾灸:关元、三阴交。(每穴每天灸5分钟)
④穴位定位:肾俞、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钱上,当脐中下3寸。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钱上,当脐中下4寸。
【子宫】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概述】中老年乳房常见病有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本病由女性内分泌紊乱引起,主要症状为乳房周期性胀痛,主要病理变化为乳房腺体及导管的扩张,导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小叶内及其周围伴有纤维组织增生。一般认为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
【表现】乳腺增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乳房内出现单个或数个形状不等,大小不一,质地不同的肿块,有癌变的倾向;乳腺癌同样也以乳房肿块为表现,大多呈鹅卵石形状,圆形或者椭圆。它们质地坚硬如石,肿块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肿块可迅速生长,可呈无限制地生长而长至很大,同侧腋窝淋巴结常有肿大。
3.乳房常见病
【病机】中医学称之为“乳癖”、“乳痞”、“奶癖”、“乳粟”。认为本病多由内伤七情,肝、脾、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气结血瘀、痰凝郁聚于乳所致,其中肝郁是病机关键。
【经络保健治疗】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滋补肝肾、调摄冲任。
①推按经络: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为主。
足厥阴肝经---反顺方向交替推按(顺推50次,反推50次)---平补平泻
足少阴肾经---反顺方向交替推按(顺推50次,反推50次)---平补平泻
②点按穴位:膻中、乳根、丰隆、行间、气海。
膻中、乳根----疏通胃经及局部气血、经络、祛瘀散结。
丰隆、行间----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气海----调养冲任,治病求本。(每穴每天揉按50次)
③艾灸:膻中、乳根、气海。(每穴每天灸5分钟)
④穴位定位:膻中、乳根、丰隆、行间、气海。
【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乳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居前正中线4寸。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行间】在足背侧,当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4、子宫肌瘤
【概述】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加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
子宫肌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以40-50岁发病率最高,占51.2%-60.9%。根据发病部位可分肌壁间子宫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3种类型,以上的各类肌瘤可单独发生,亦可同时发生。
【表现】
1、子宫出血: 为子宫肌瘤最主要的症状,出现于半数以上的患者。其中以周期性出血为多,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亦可表现为不具有月经周期性的不规则阴道流血。
2、腹部包块: 肌瘤逐渐生长,当其使子宫增大超过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或为位于宫底部的较大浆膜下肌瘤时,常能在腹部扪到包块,清晨膀胱充盈时更为明显。包块呈实性,可活动,无压痛。
3、疼痛: 一般情况下子宫肌瘤不引起疼痛,但不少患者可诉有下腹坠胀感、腰背酸痛。
4、白带增多,贫血等。
【病机】子宫肌瘤属于中医“癥瘕”范畴。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其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情志因素、房事所劳、饮食失宜,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机阻滞,瘀血、痰饮、湿浊等有形之邪凝结不散,停聚下腹胞宫,日月相积,逐渐而成。
【经络保健治疗】活血化瘀,散结消癥
①推按经络: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逆方向推按(从上向下推50下)---泻脾经
足少阴肾经---顺方向推按(从下向上推50下)---补肾经
②点按穴位:子宫、中极、太冲、三阴交。(每穴每天点按50次)
子宫-----治疗子宫肌瘤的要穴
中极---—对子宫本身的疾病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三阴交---调经止痛
太冲-----理气化瘀
③艾灸:子宫、中极。(每穴每天灸5分钟)
④穴位定位: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子宫】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
【三阴交】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5、老年性阴道炎
【概述】妇女绝经或长期闭经后,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萎缩、变薄,上皮细胞糖原减少,局部抵抗力减弱,易受细菌感染引起炎症。
本病多发于绝经晚期及老年妇女,约有30%的绝经后妇女患病。亦见于卵巢功能低下,或有盆腔放射治疗史,或手术切除卵巢,以及闭经过久的中青年妇女,又称为萎缩性阴道炎。
【表现】主要为白带增多或减少,多为黄水状,或呈脓性有臭味,或为血性。
常伴有外阴瘙痒、灼热感,或盆腔坠胀不适。如炎症波及前庭及尿道口周围粘膜,可引起尿频、尿痛或尿失禁。同时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全身症状。
【病机】属于中医“阴痒”、“带下病”范畴。多由肾气虚衰,肾精不足,任带二脉失于固摄,湿热之邪侵入而致病。
【经络保健治疗】滋补肝肾,清热利湿除带
①推按经络: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逆方向推按(从上向下推50下)---泻脾经
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顺方向推按(从下向上推50下)--补肝肾经
②点按穴位:带脉、太溪、蠡沟、血海。
带脉---调理任带以疏导局部经气
太溪---滋阴益肾
蠡沟---疏肝清热,治疗阴痒的经验效穴
血海---清血热,兼杀虫止痒
③艾灸:带脉、太溪。(每穴每天灸5分钟)
④穴位定位:
【带脉】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