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我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学校办学理念,主动对接社会需求,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适应永州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新审视、精准定位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我院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模式,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发展,横向可迁移的适应能力和纵向可提升的专业能力相结合,着力培养到学校、进机关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深化课程设置改革优化整合课程结构
本专业遵循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本着“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能力、推进辅修”的办学宗旨,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特点和学科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法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教师技能、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及管理工作实际能力训练。目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体可以分为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程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的实践类课程等五类。这五类课程的开设,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局限,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我院进一步凝炼专业发展方向,思考专业发展定位,梳理专业发展思路,总结专业发展经验,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形成了以下突出特色:
1.打造专业主辅修架构 为人才培养铺垫快车道
我院根据专业发展要求、永州各地教育部门用人标准以及专业人才结构的现状,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院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积极推进主辅修制,为人才培养铺垫快车道。
2.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我院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切实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新的专业人才方案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凸显出来。首先,课程实践方面。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为该课程总学时的26%,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中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时的20%以上的硬性规定。其次,专业见习基地建设方面。我院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广泛搭建教育实习和见习的平台,建立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加大专业实习和教育见习的力度,增加专业实习的时间。再次,教育实习(含顶岗)方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习的时间从原来方案中的八周增加到17周,教育见习为1周时间,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夯实师范生综合教育素质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为了夯实师范生综合教育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院把立德树人作为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为此,我院把德育放在首位,为国家培养既有高度的道德素养,又有从事师范教育和相关工作的真实本领的人才。
4.以课程体系为支撑 深化主辅修课程设计与改革
我院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作为第一要物,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师范生技能贯穿于始终。其一,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修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其二,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师范生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课程的效益。其三,积极改造现有课程和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调整,对接硕士研究生考试。
5.融合永州地方文化资源 突出其文化价值性
永州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是专业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和载体。因此,我院把本专业建设与永州地方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我院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确立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方式,将学科和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结合永州地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开设了零陵地方史、柳宗元文化研究、舜文化研究、永州红色文化研究、田野工作概论等特色选修课程,共计10学分。
总之,我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主辅修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学生素质,打造特色品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