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 结论审定→整改提高等 7 个阶段。
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 等8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
培养目标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目标评价。
毕业要求包括:毕业要求评价;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
课程与教学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合作与实践包括: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管理评价。
师资队伍模块包括: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
支持条件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障。
质量保障包括: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
学生发展包括: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是目前国际高等教育倡导的一种先进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正是按照这一理念来设计和制定。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产出导向”中的“三个三”指产出导向的培养体系中“三个产出、三个评价、三个支撑”,是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各要素的内在逻辑,是认证的实操路径 。“三个产出”指基于产出理念设计人才培养不同环节的目标;“三个评价”基于证据的思维证明不同环节的产出目标能够实现;“三个支撑”从三个评价到三个产出的证明逻辑路径。
一审:胡非 二审:高丹 三审:陈玉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