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学院 “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加快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优势与特色更加鲜明,促进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和学位点建设水平的提高,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南科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要求,立足我校实际,特制定《湖南科技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湖南科技学院创建于1941年,前身为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学院,校名为零陵学院,2004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科技学院。学院现占地面积1300余亩,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学院固定资产总值4.6余亿元,拥有5.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室和价值1.1亿元的教学仪器,图书馆藏书80万册(纸质图书60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余种,校园网络畅通,设施先进。现有专任教师696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81人,具有副高职称教师18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86人,有省青年骨干教师40余人,新世纪121人才、省级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0余人。学校现有14个教学系,2个教学部, 13个研究所,2个省级研究基地, 3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经、管、法、教七大门类。
升本以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先后确定了马列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政治经济学、计算数学、理论物理、有机化学7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有机化学和中国古代文学2006年8月被确定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今年4月,学校组织了对5个校级重点学科的验收检查,5个学科全部通过专家组的验收,其中文艺学和计算数学两个学科被评为优秀。依托重点学科建设,我校先后成立了13个研究所,并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研究基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与舜文化研究基地。“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有机化学、中国古代文学、计算数学、文艺学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成效突出。
(一)建设成就
1.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为实施“科技强校”战略,促进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提升学校科研综合实力,学校制定了《湖南科技学院“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出台了《湖南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湖南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湖南科技学院科研机构管理与考核办法》等文件,为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对各重点学科实行规范管理。由主管科研工作的校领导主抓学科建设,并有一名副处长协助主管校领导对各重点学科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验收工作。各重点学科采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所在系部均指定专人负责学科的日常建设事务。对省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与管理,严格按照《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资源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在财政困难、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对两个省重点建设学科按进校经费1:2的比例进行经费配套。同时连续五年对5个校级重点学科进行了科研经费资助(理工科类重点学科3万元/年,文科类重点学科2万元/年),对各省级研究基地按10万元/年资助建设经费,对各研究所按1万元/年资助科研经费,并确保了各项资助经费及时到位。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1.1亿元,现有各类图书资料82.91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余种,校园网络畅通,设施先进。
3.学科梯队建设成效明显,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为贯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学校高层次优秀人才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学校特制定了《湖南科技学院潇湘学者实施方案》(湘科院院字〔2009〕3号),以吸引和遴选中青年杰出人才,形成优秀学科团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9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14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33%;具有博士学位32人、硕士学位48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74%。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三层次人选7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4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省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36人。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
4.科研立项捷报频传,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7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404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260篇,出版专著85部。舜文化研究所、思想政治研究基地被确定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生物质能源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油茶籽油深加工与油茶林低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被确定为“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二)特色与优势
地域特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资源。学科设置必须以地方产业为导向,与地方产业链相对接,使学科建设有不竭的“源头活水”,学科研究不断出成果、上水平,才能逐步形成社会效益显著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办学经费,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构建办学良性循环体系。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打造学科平台,提高学科水平”基本目标下,我校学科建设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与地方文化历史相结合,突出自身特点,打造学科特色,形成了独有的优势。
1.坚持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1)红薯乙醇燃料生产获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立项,现已进入中试阶段。革新传统的能源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以薯类原料替代粮食原料,通过生料发酵聚合酶的研发,以生料生产替代熟料生产,从而达到节约建厂成本,减少工厂用地,降低生产运营成本,突出薯类生物能源的生产优势,促进能源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及能源结构的优化。本项目实施后可带动和促进永州市形成年产30万吨薯类燃料乙醇的生产。生物能源工业新增产值可达21亿元,新增农业产值将达17亿元,可提供8万人的就业岗位,并促进运输业、养殖业、加工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2)“金属氧化物和新型络合物催化分子氧氧化蒎烯的研究”项目,在应用负载型金属催化分子氧氧化蒎烯方面已取得一些突破。2006年12月以来,为永州凯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开发了紫苏葶、桃金娘烯醛、双环内酯等生产新工艺,并于2007年3月实现了中试生产。到2010年底,已为该企业创造2500多万元的销售额,实现利税近700万元,同时也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3)油茶林低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主要是培育高产油茶种苗,使原亩产茶油3-5公斤提高到30-50公斤,年出良种油茶穗条150万枚,良种芽450万个,年育良种苗200万株,亩产值提高1500元。5-10年内,通过示范带动湖南和周边地区1000万亩油茶林的低改和种植,新增油茶籽油产量50万吨,实现年产值35亿元,年利税8亿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油茶籽油精炼深加工项目现现已建成年产3000吨精炼油茶籽油生产线并投产。利用茶油开发的美容护肤品--化妆品专用茶油,已通过了湖南省日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并授权,第一批产品己投放市场,用户反映良好,该成果2009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同时还利用茶粕饼提取茶皂素加工成洗发、洗浴液,从而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益。2009年,“油茶籽油深加工及油茶林低改”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2.凝炼学科方向,地方文化研究特色突出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结合永州地方特色,在柳宗元与唐代文学研究、虞舜与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周敦颐与宋元文学研究、潇湘文化与明清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柳宗元与唐代文学研究。主办和承办了柳宗元国际会议。集大成性多卷本《〈柳宗元集〉汇注、汇校、汇评》已完成出版样稿,将填补全国柳学古籍整理的空白。2010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开辟了30年的“柳宗元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学报“百强”特色专栏。
(2)虞舜与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方面是舜文化研究突破、《诗经》与周代礼仪文化研究、楚辞研究。
(3)周敦颐与宋元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多个文史哲交叉领域。包括:两宋流寓文学、摩崖题刻(诗刻及题记)、湖南文学史、周敦颐诗文、理学诗文等。
(4)潇湘文化与明清文学研究。对潇湘文学研究已形成系列成果。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开掘已引起全国研究界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女书与瑶文化等)。该方向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已形成系统规模。
(三)问题与不足
我校的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的综合性不强,整合水平不高,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较弱,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2.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领军级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数量严重不足。
3.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国家课题的立项数量不够,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创新能力不强,重点学科建设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科创新能力的提高。
5.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国际学术交流偏少。
二、“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注重办学效益,将学科建设主动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及大格局中、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及学科建设规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努力构建适应本省特别是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二)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术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财力,选准有特色、有优势、有带动全局作用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为硕士点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三、目标与任务
(一)发展目标
在“立足发展,服务地方,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科学规划,保障有力“的原则指导下,到2015年学科建设实现如下目标: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特色比较鲜明,大部分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部分学科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力争中国古代文学、有机化学等1-2个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计算数学、文艺学、民商法等3-5个学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力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从学士到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地方性本科院校。
(二)建设任务
1.积极创造条件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力争在2015年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并获3-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立项建设10-15个校级重点学科,争取建成4-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上取得零的突破,学校学科建设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3.省级学科带头人选(含后备人选)10-12名,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30名,校级学科带头人15-20名;正高职称人数达到100名,博士学位人数达到100名;硕导和兼职硕导达到30人;不断推进学术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的优化。力争省级教学名师3名,并力争在国家“121人才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实现较大突破。
4.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建成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含教育科学研究基地)4个,建设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
5.争取获得国家级课题10-15项、省部级课题500项以上,进校经费达到位1000万元。
6.争取获得省级科研奖励10项以上,并实现国家级科研奖励零的突破。
7.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科技论文年度排名进入全国同类同层次高校前列。
(三)建设重点
1.继续支持有机化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创造条件申报硕士点,并力争成功。
2.重点扶持文艺学、计算数学、理论物理、政治经济学、民商法等学科申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3.支持有条件的系部重点建设10-15个校级重点学科。
4.加大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处于龙头地位,必须把学科建设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共识,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经费保障,管理到位。
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统筹、研究、规划、组织实施以及分析总结实施情况,提供咨询与信息。建设和管理工作由学校办公室综合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订各项细则。采用校、系、学科带头人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推行学科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将学科建设的职责和目标落实和分解到系、研究所及学科带头人,明确责、权、利,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和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制订不同层次的学科建设与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学科滚动建设制度,对重点学科建设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大力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未列入重点建设层次的学科,通过自我建设,在定期学科评价中成效显著的,可进入重点建设层次;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在学科建设项目中期和末期验收评估中未达到要求的,取消重点建设学科资格。促进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实效,不断提高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二)分层建设,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根据学科性质和建设现状,将现有学科分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一般学科等三个层次进行建设与管理,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培植新兴和交叉学科。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带动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一般学科的发展,而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一般学科又支撑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实现高层突破,逐步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1.注重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优先建设有机化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两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使其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2. 加快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加大力度建设马列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文艺学、政治经济学、计算数学、理论物理等校级重点学科,力争从上述学科中产生2~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3. 重视应用型、社会急需学科的发展。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区域经济学、应用数学等学科的建设,逐步将其建成校级重点学科,改善校级重点学科的布局,构建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4.加大对传统学科的改造,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大力加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新兴学科,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完善学科体系,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从而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三)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凝聚学科队伍
以“重点培养、积极引进、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队伍”为基本思路,加大学科队伍建设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梯队。
1、稳定教师队伍。通过完善和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营造重视人才的浓郁氛围,对现有的高层次人才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关心,真正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2、围绕学科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遴选和管理办法,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科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根据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办法。继续实施“潇湘学者”工程,加大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把重点学科队伍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通过定向、委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形式提高重点学科成员的学历层次;通过国内外访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班、科研进修等形式提高重点学科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重点学科成员的教学水平。从而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三个层次组成的具有合理结构、较强科研能力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学科队伍。
(四)构筑科研平台,加强科研指导,改善科技创新条件
1、在建设科研平台的过程中,注重大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保障资源的重点配置原则,确保学校发展战略重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长期稳定”的原则,在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多个融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2、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的前期规划工作,密切联系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着重考虑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方向,增强课题申报、高水平科研成果与重点学科方向的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与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主动配合湖南及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其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以及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筑科研创新平台。组织校内科研团队,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开展联合科技攻关;面向地方和企业,积极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借水行舟,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3、加强对永州特色科研项目的研究力度,加快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基地在特色学科与特色科研建设中的平台作用。
4、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严格执行《湖南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势与特色,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大力培育重点学科科研增长点;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和考核机制,严格按照《湖南科技学院科研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的规定,加大对高层次科研成果及科研获奖的奖励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明显提升。
(五)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视野,提高学术影响力
1、不断解放思想,加大开放力度,扩大对外合作,广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到学校兼职、访问、讲学和研究,参与我校学科建设,帮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每年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到国外高校学习深造。
2、鼓励和支持学科主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和高水平的学术论坛,力争每年举办1-2次高规格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了解学术动态,扩大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努力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及知名度,提高竞争力及学术影响力。
(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以学校自筹为主,同时积极争取并利用好国家资金,发挥学校优势,以贡献求支持,开展横向合作,拓展课题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增强造血功能。
2、投入专项经费,保证重点学科日常建设的需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将按照要求予以经费配套,确保建设经费有保障。校级重点学科:对于理工类每个每年投入3万元,人文社科类每个每年投入2万元;对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每个每年投入1万元,同时根据学校发展状况,确保经费逐年有所增加;学校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专项科研经费,用于学术专著出版和学术论文发表的资助和奖励,并对教授和博士每人每年资助1.2万元科研经费。同时承诺每年严格按照《湖南科技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保证各级各类科研机构资助和各级各类项目的配套经费等的按时到位。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证重点学科建设必需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大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力度,保证重点学科建设必需的各类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4、对学科实行合约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资助力度。
湖南科技学院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