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
中国现代文学馆博导吴福辉先生应邀来校讲学




 
        本网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1月22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名学着吴福辉先生应邀来校为人文学子讲授《如何利用文学史进行创新性阅读》学术报告。吴老从小痴迷看书,初中时代就读完了鲁迅全集,并且坚持写日记,他对阅读如饥似渴,甚至一日读两本书。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青年学生平时沉迷于手机,网络,而对经典名著读得太少,阅读量偏低,知识面过窄。为此吴老谆谆教导学生们多阅读,尤其是文学史所列出的经典作家作品。吴老说:“如果把大作家们的作品阅读50本,甚至100本,乃至更多,这将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并将对写作有事半功倍之效。”
        针对有创新性的阅读方法,他从多年的文学史研究经验中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自主独立阅读,二是联系性阅读,三是联想性阅读,丰富的“后台”才能产生精美绝伦的“前台”,四是对比性阅读,如可以通过周立波,丁玲进行对比阅读。五是质疑性阅读,阅读中要善于产生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考,同学之间要互相切磋,讨论问题。
        最后,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谷显明对讲座作出总结,他说到,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能,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知识分子的气质,而培养这种气质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要停止读书,有品质的阅读也很重要,我们不要在信息里浪费时间和空间,证明它高贵和美的东西。
        (吴福辉,1978届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三、四十年代文学,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现代市民文学、现代讽刺小说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钱理群、温儒敏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沙汀传》、《多棱镜下》、《春润集》、《石斋语痕》等。吴老师籍贯浙江宁波,生于上海,在东北生活、工作20余年,后定居北京。天南地北,步履不停,视野阔大,乐在其中——这是吴老师的生活航程,也是他的学术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