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


文法学院简介

文法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学院为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学术型硕士点建设单位,中国语言文学为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湖南省一流专业,法学专业为湖人南省特色专业秘书学专业着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现设有中文系、法律系、秘书学系、国学系、实训部等5个系(部),建有汉语言文学、法学、秘书学等3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600余人。

坚持政治建院。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学院立项为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湖南科技学院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党总支被学校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学院分团委被评为“湖南省五四红旗分团委”“永州市五四红旗分团委”。学院实践育人成果“柳子街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获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团中央2021年度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

 

坚持人才兴院。学院坚持人才兴院,加强内培外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1人(正高级7人,副高14人),博士18人,硕士34人外聘教师5人。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湖南省新世纪“121工程人才”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1名,省级青年教学能手2名,校级英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青苗支持计划人选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0人;有12名教师取得了律师执业证书并兼职于律师事务所。学院教师8人获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在省级课程思想教学比赛、校级课堂教学竞赛、研讨式教学比赛、实训教学比赛中10余人次获奖。

 

坚持教学立院。学院贯彻落实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民商法学教学团队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法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文艺学与比较文学教研室为湖南省优秀教研室。《现代汉语》等课程立项为省级一流课程,《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建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名校通识在线课程《创意写作:学校没有教的故事力》。获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在校学生在湖南省写作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模拟法庭竞赛等学科专业竞赛中斩获50余人次。

 

坚持科研强院。中国语言文学作为一级学科为湖南省学术型硕士点建设单位,该学科现有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6人,博士21人,形成古代湖湘地域文学与文化、汉语言文字学、潇湘文艺与比较文学、南岭走廊民族文学与文化等4个学科方向。建有建有舜文化研究、濂溪学研究2个省社科研究基地,“南岭走廊与潇湘文化研究基地”省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社科普及基地2个。“十三五”以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国家语委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省级项目40余项。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20余部;在《中国语文》《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他刊物200余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法学学科为校级培育学科,设有民商法学、国际法学、刑法学3个方面,现有高级职称6人,博士5人,12人拥有律师资格证。立项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及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10部,在CSSCI、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坚持质量铸院。2019年,学院立项为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近年来,围绕“立德、铸魂、修身、治学”等方面,构建起一坛(明德讲坛)、一会(经典阅读会)、一坊(创意写作坊)、一班(卓越教师班)、一庭(模拟法庭)、一室(秘书实训室)等“六位一体”实践育人平台,突出“听说读写练”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推进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组建永州市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与永州市检察院共建“检察理论研究基地”“法学实践教育基地”。“‘党团先锋’特色项目‘2446’ 管理育人模式构建”获湖南省普通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近年来,在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文学作品100多篇,出版著作20余部;获省级以上单项奖50余人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柳子街社区爱心接力实践项目获湖南省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特等奖、全国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优秀奖、团中央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育人成效被人民网、央视新闻等6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