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一)中文系、秘书学系人才培养特色
1、更新办学理念,革新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基本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有专业通识,又有主攻方向和专长,还有相关专业(或方向)知识、能力的拓展和兼融,厚根基、重拓展、强能力、有专长的复合型、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秘书学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秘书学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基本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有专业通识,又有主攻方向和专长,还有相关专业(或方向)知识、能力的拓展和兼融,厚根基、重拓展、强能力、有专长的复合型、应用型秘书学专业人才。
据此,我们探索实施了分设专业方向,专业加方向、通识加主攻的培养模式: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分设了三个方向:语文教育方向(即师范类)、创意写作方向(非师范类)和 文化与文献方向(非师范类)。
秘书学专业分设了政企文秘方向和文化创意两个方向。
各专业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和必修课程,侧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培养;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侧重专业(主攻)方向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培养,并鼓励跨方向、跨专业兼修。
2、构建培养与测评体系,实施专业能力达标培养
应用型人才尤其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强化能力培养,首先应明确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什么规格要求,以什么标准和方式来检测。否则,毕业生具备哪些能力,水平究竟如何,怎样切实培养,都是不明不白的和难以到位的。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一个系统完整、科学合理又易于操作的专业能力测评体系。为此,我们探索构建了两个专业的能力等级测评与培养体系。
体系明确了专业能力的内容项目。根据本系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我们首先把专业能力分为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再进一步细分其内容,以便实施分解训练、分项检测。
体系明确了专业能力的规格层次及要求。我们将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各大项及综合项均区分等级,并明确了各项能力各等级的要求。
体系明确了专业能力的测评标准和方式。根据各项能力的观测点和各等级的要求,明确各项各级的测评标准。总体采取分项等级测评再加以综合评价的方式,具体测评方式分项目、等级确定,力求简便易操作。
体系还明确了专业能力的强化举措。除了改革培养模式,革新课程体系之外,我们还采取了以下强力举措:
(1)坚持“三个结合”,完善培训体系
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每门专业理论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并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行以“强化应用能力培养”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技能训练导师制,实施导学工程;突出学习主体,深入推行自觉评估、自主规划、自强训练的“三自”工程;拓展学习训练的平台,实施平台拓展工程;力求活动、培训基层化、普及化,实行普及工程;发掘、培养创新能力和特长,实施升华工程。
学生声情并茂朗诵《弟子规》 (2)联合基地教研,多位协调一体,严格全程监控,改革实践教学
与实践、实习基地建立了教学、研究的合作、交流制度。课堂教学、课外培训、社会实践与见习、实习协调接龙,形成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全程培养实践能力。
严格实践教学规范,全程监控。实习从见习到试教(试工)到上岗实习直到总结评比交流,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写作、答辩、成绩评定到归档,均实施全程指导和监控,完整规范。
(3)分年级定侧重,严格早训制度
坚持并规范课前半小时早训,明确早训内容。一年级均结合普通话,侧重培养口语能力;二年级以后则分年级分方向,侧重训练主攻方向的重要能力。

举办古典诗词朗诵大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3、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教学,提升人文素养,兼强专业能力
人文素养是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人文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秘书学专业的重要特性之一。这就决定了担负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秘书学专业,尤其要加强文化素养(特别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和核心价值的教育培养。
我校所在地湖南永州是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其中玉蟾岩稻作文化、九嶷舜文化、柳宗元文化、周敦颐及其理学文化、女书文化和瑶族文化等等,是楚南特色文化的代表,也是国学宝库中的珍品。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最便捷、最经济、最具体鲜活的教学资源。
从永州地方文化入手,不仅可以培养永州文化的研究、开发人才,直接促进永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媒体、旅游等产业,更可以通过“解剖麻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并兼融、促进专业基本能力和主攻方向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的地方文化研究基础好、发展快,现已拥有二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湘学研究基地)、一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五个校级研究所(舜文化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濂溪研究所、永州方言与女书文化研究所、永州民间文化与瑶文化研究所),形成了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化等多个学术研究团队,主办了两种刊物。
在加强地方文化研究的同时积极促进其教学转化:开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选修课程,如《零陵文化》、《柳宗元研究》、《舜文化研究》、《周敦颐研究》、《女书研究》、《永州土话研究》、《潇湘文艺研究》等等;出版了三种教材;产生了多项教改成果。
教师出版的部分著作和教材 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教学,引导学生将地方文化运用于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运用于毕业论文和课题研究,运用于诗文创作和评论,运用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运用于文秘写作,运用于文化产业的调研、策划等。
这些研究和教学实践,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核心价值,尤其是培养了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专业基本能力和主攻方向能力的培养。两学生的论文《女书与瑶族文化的旅游品牌塑造》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实现了我院该奖项零的突破;学生撰写、 出版了5部学术专著:《九嶷诗选》(选注)、《湘妃诗选》(选注)、《朝阳岩诗文注释》等;近三年获学校立项的学生科研课题(34项)和获奖课题(10项)、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40多篇), 绝大多数属于地方文化研究。宁远县一中本专业毕业生编出了地方文化校本教材《人皆可以为虞舜》,获省优秀奖,为该校推行舜德文化,创新德育模式(召开了全国德育工作现场会)奠定了基础;永州七中本系毕业生所编写的校本教材《永州柳文化》也获得了市优秀奖。该校已成为全国柳宗元研究会诗文教学中心,还成功地 举办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


学生出版的部分学术专著 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发掘,还促进了海内外学术和文化交流,中央和一些省市(包括香港)乃至国外的电视台及其他媒体作了大量报道,扩大了永州特色文化的影响,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商家和观光游客,提高了永州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该专业与永州市司法实务部门合作建成法律职业培训中心,通过法学专业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双管齐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着力培养区域发展紧缺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永州市、湖南省乃至中部、南部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人才支撑,并持续稳定地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2、该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的司法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学院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提供便利和服务,每年司法考试的通过率,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和公务员考试的通过率都位居学校前列,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湖南省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法学专业学生模拟法庭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