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24~2030年)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视觉传达设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保持专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和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突出专业特色,结合湖南省、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规划。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国家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标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我们将通过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校企融合的合作机制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培养高水平的设计人才,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未来四年,我们将努力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确保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对设计人才的高要求。
一、“十四五”专业建设回顾(2020-2025)
2020年以来,本专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内涵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发展趋势良好。
(一)“十四五”期间主要教学指标执行情况及分析
表1:“十四五”期间主要教学指标执行情况及分析
所属项目 | 编制内容 | “十三五”规划值 | 现状值 |
师资队伍建设 | 攻读博士学位 | 1 | 9 |
外出访学 | 1 | 0 |
申报职称(讲师、教授、副教授) | 3 | 3 |
人才 引进 | 具有海外背景教师 | 2 | 9 |
引进教师 | 2 | 1 |
教学 | 各类教改课题立项 | 3 | 3 |
教学成果奖 | 1 | 7 |
在线课程 | 2 | 0 |
教学竞赛获奖 | 3 | 1 |
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师等 | 2 | 0 |
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 | 60 | 218 |
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其他科研项目 | 2 | 2 |
科研 | 各类科研立项 | 10 | 10 |
学术专著 | 2 | 1 |
| 发明专利 | 1 | 0 |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主要做法及成绩
一、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2020年被确立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专任教师11人,包括1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7名讲师。教师队伍中,5人已获得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此外,还有1名湖湘英才和2名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探索课程思政教学,鼓励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和线上线下培训,整体提升了师资素质。老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拓宽专业领域,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取得丰硕成果
专业教师积极申报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近年来共获得省级教改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级科研项目3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篇,核心期刊作品25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教学成果奖7项。教师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宽专业视野。通过“以学参赛、以赛促学”的模式,学生参与赛事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专业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20余项,在省级竞赛中获奖218项。
三、完善课程体系,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为顺应“新文科”教学改革政策,专业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大纲和教案,确保课程有机结合。课程设计强调跨界融合,注重人文与科技、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信息与交互的结合。积极探索一流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涵盖品牌系统设计、视觉文化创新设计、社会服务设计三个方向。
四、强化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专业强调依托地方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提升了服务地方的能力。与4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强化了专业服务地方的职能。
五、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深化校企合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拥有1个专业工作室、1个综合实验室和4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先进,完好率达95%。通过这些实训平台,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的需求。加强与多家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实习基地的质量和数量,确保学生的实习需求得到满足。
2.总结经验
(1)专业建设与改革
目标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紧密结合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在学历、职称和专业能力上全面提升。
课程创新:注重跨学科融合,设计特色课程群,探索适应新文科背景的课程建设路径。
(2)科研与教学
科研推动: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促进学科发展。通过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科的影响力。
教学改革:采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竞赛意识,将竞赛成果融入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3)地方服务与实践
服务地方经济: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结合地方文化,开展项目开发和文化创意活动,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实习实训平台: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
(三)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十四五”期间,尽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均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仍然不足,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较低。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相对薄弱,难以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难度,受地域、待遇等因素限制,难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现有教师在专业实践和行业经验方面提升机会有限,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有待提升
高水平、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和作品数量有限,科研项目的层次和经费规模需要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声誉。原因在于科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科研氛围不够浓厚。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投入科研的精力有限,缺乏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支持,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
3.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待改进,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建设路径需要进一步探索,未能充分将最新的行业发展和技术应用融入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足,缺乏对前沿领域的持续关注和学习,导致课程改革推进缓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4.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环节需深化
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的实践机会和项目参与度需要提升,校企合作的项目数量和质量需进一步加强。这是因为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健全,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长期、深度的合作项目,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能力需增强
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推动地方文化传承方面,专业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够突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和项目开发不够深入,专业服务地方的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对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研究力度不足,缺乏针对地方需求的专项研究和项目开发,未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二、“十五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原则,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将准确把握“十五五”期间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深化对专业发展的理解与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提升专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努力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和影响力。
(二)发展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十五五”规划目标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教学科研能力,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构建以视觉传播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将通过以下具体目标,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推动专业迈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1.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完善和优化培养方案,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构建具有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视觉传播教学体系。推动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建立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化
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师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行业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青年骨干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
3.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围绕视觉传播、文化创意、数字媒体、信息设计等领域,深化科研创新,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基金等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促进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形成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和创新平台。
4.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展
在加强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构建国际化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设计人才,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5.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以视觉传播为切入点,深入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在品牌建设、视觉文化推广、公共服务设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
(三)规划指标
1.人才培养指标
实现本科生就业率≥90%,考研报考率≥20%,考研录取率≥10%,确保本科生科研立项数≥8项,毕业生总体素质满意率达到96%及以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力争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数量逐年提升。
2.教学及科研工作指标
确保在“十五五”期间,省级课程建设立项2项;省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2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各级教改课题3项;各级科研课题6项;力争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专著1本;本科毕业设计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推动本科生在国际化平台上的学术交流与竞赛,力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项,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15项。
3.师资建设指标
持续优化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鼓励和支持教师出国访学与进修,确保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推动教师职称晋升,确保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50%,晋升副教授职称2人,晋升教授职称1人。
4.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指标
深度参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项目≥5项,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品牌传播、文创设计和社会服务设计等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持续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文化传播活动与展览,力争在区域文化创新设计中取得丰硕成果,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
5.国际合作与交流指标
建立与1所国际知名设计院校的长期合作关系,举办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2次,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设计师来校讲学交流8人次。推动国际化课程和双学位项目的开展,力争实现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比例达到10%。
(四)“十五五”改革和发展建设主要任务
1.明确专业定位,深化学科改革
聚焦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化时代的新趋势,融合地方文化特色,优化课程体系,确保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紧密契合。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高地。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竞争力
针对行业最新需求和发展趋势,定期修订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行“校企协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采用“引进+培养”的策略,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鼓励教师赴高水平院校进修和交流,提升整体教学科研能力,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推动学术创新。
4.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创新
构建涵盖视觉传播、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等前沿领域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特色课程群,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力争建设多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5.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与知名企业和行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建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实习实训机会,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确保毕业生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
6.扩大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深化与国际知名设计院校的合作,建立国际化教学与科研平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双学位和联合培养项目,鼓励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设计人才。
7.加强产学研融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8.服务地方经济,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教学与科研。开发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9.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0.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采用多维度的质量监控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支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通过个性化辅导和校友资源的利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分析
1.师资结构和质量有待提升
尽管“十四五”期间采取了多种措施缓解师资队伍年轻化的状况,但在引进高层次教师方面仍然面临困难。高级职称和高学历教师的比例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梯队建设亟待优化,以确保专业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科研成果。
此外,一些教师在平衡教学与科研方面仍存在挑战,需要增强他们的教学创新能力和科研积极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2.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仍有不足,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上。科研团队建设需要加强,缺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带头人和重要学术成果。
教师在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参与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升服务地方的效果和影响力。
3.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需增强
虽然专业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仍需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跨文化设计实践的机会有限,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不足,限制了他们在国际设计领域的发展。
未来,应通过增加国际交流项目、引进国际课程和教师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
4.实践教学条件需要完善
尽管“十四五”期间加大了对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但部分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仍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质量需要提升,特别是在建设高水平的产学研融合平台方面仍存在差距。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改善设备条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为确保“十五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动专业全面发展与改革的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成立由学院领导组成的规划执行与监控委员会,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委员会将定期召开会议,评估规划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实施方案,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鼓励各学科方向负责人积极参与,发挥核心教师团队的带头作用,在学科建设、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贡献力量。
2.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持续支持
学校将在未来五年内加大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资金投入,特别关注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实验设备更新和国际合作等领域。通过校企合作和社会资助,吸引更多外部资源参与专业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平台、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
3.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策略,持续优化师资结构。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行业专家,提升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鼓励现有教师参与国内外的访学和进修,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教学竞赛,提升教学创新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建立“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加强与企业、设计机构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在企业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也为教师提供了了解行业最新需求的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5.提升科研水平,促进成果转化
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特别关注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创新研究。设立科研激励机制,鼓励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推动科研创新与设计应用的融合,促进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6.创新课程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加强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特别是在数字媒体、信息设计和品牌传播等领域,开发实践导向和创新意识强的课程。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支持更多课程申请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