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李乐 姚轩)7月3日,湖南科技学院“歌舞芳华”三下乡服务队前往永州市回龙圩中学,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队员们紧扣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合唱、舞蹈、朗诵、手工等艺术课程,同时围绕思想引领、身心健康和自护教育开展教学,为孩子们搭建了学习与成长的平台,在炎炎夏日中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爱与温暖。
乐动童心:竖笛声声启蒙音乐梦想
推开音乐教室的门,清亮的竖笛声此起彼伏,史曼齐、姚轩正在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握笛姿势和指法。“手指要像小桥一样自然弯曲”,他们耐心地指导孩子们从基本音阶开始学习和调整指法。经过反复练习,原本断断续续的单音渐渐连贯成简单的旋律。
“原来我也能吹响乐器!回家要继续练习,争取在结业汇报上表演!”五年级学生周翼晨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
“音乐是心灵的桥梁,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史曼齐感慨道,通过音乐教学,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唱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舞韵飞扬:花球舞动绽放青春自信
舞蹈场地内,除了动感音乐与欢快笑声,还有镜子里映出的一张张认真而兴奋的小脸。黄色的花球在孩子们手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像一群振翅欲飞的蝴蝶。
“注意手臂的力度,对,就是这样!”杨钧然一边示范着少儿舞蹈动作,一边穿梭在学生间细心指导。他发现,不少孩子刚开始肢体略显僵硬,但在分组练习和趣味游戏中,他们逐渐放松下来,动作也越发流畅自然。
“舞蹈不仅是动作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表达。”杨钧然看着孩子们越来越自信的表演欣慰地说,“看着他们从拘谨到绽放,这就是教学最美的收获。”

手工课堂:灯笼制作传承匠人精神
走进手工课堂,空气中飘散着彩纸与浆糊的甜润气息,有的孩子用稚嫩的小手仔细地翻折着宣纸,有的孩子专注地在半透明的灯笼纸上描画玉兔和桂树,有的则小心地将流苏系在灯笼底部。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将原本平平无奇的材料,渐渐变成了会发光的艺术品。
“老师看我的月亮灯笼!”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轻轻转动灯笼骨架,灯影在墙面上投下变幻的图案,引得周围同学纷纷围拢过来。
队员傅子欣注意到,起初有学生对着复杂的灯笼骨架束手无策,但在拆解步骤、分组协作后,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创作的乐趣,也让传统手艺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童心向党:红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红色教育课堂上,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在投影幕布上徐徐展开,将孩子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你们看,这位小红军战士和你们差不多大...”黄滢滢指着屏幕,深情讲述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带领孩子们朗诵《如果信仰有颜色》。
“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红色教育,才能让革命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实践队员在课后总结时表示,“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信仰之光,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在支教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孩子们令人惊喜的成长蜕变。”实践队员张曦文在日记中深情写道,“从最初的怯懦到现在的自信绽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每一个进步都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为乡村教育注入青春活力,是我们最珍贵的成长经历。”
湖南科技学院“歌舞芳华”三下乡服务队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城乡教育互动平台,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一审:李乐 二审: 蒋磊 三审:陈玉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