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本专业面向电子信息领域,充分发挥专业与区域优势,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2003年开始本科招生,2004年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确定为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6年确定为校级“十三五”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9年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秉承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与国内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企业签订了联合人才培养协议,毕业生能够胜任电子信息领域的生产运行、技术研发、工程实践与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专业形成了“主体稳定、合理流动”的多元队伍组建机制,建成包含骨干教师 20 名的高质量队伍。核心成员包括教授 5 名、副教授 8 名、讲师 6 名,其中博士 7 人。其中湖南省“121 人才”3 人, 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2 人,湖南省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3 人,湖南省“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5 人。
专业成果受益面大,人才培养质量高。在学科竞赛方面,学生成绩斐然,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二等奖,在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银奖,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二等奖。教学成果同样突出,《数字电路》《通信原理》两门专业课程立项为国家一流课程,另有 3 门课程立项为省级一流课程。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近三年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同时,成功立项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电子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以及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情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属电子信息类,本专业培养以适应国家、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电路与系统、电子技术应用等方面设计、开发、测试、运维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
该专业于2010年开始招生,已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历史。2018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为学校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点,2020年获批为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拥有12个综合实验室,6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依托校政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央省部共建实验室、湖南省电子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大学生训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平台,以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知识系统、研究技能熟练、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良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去向落实率大于92%。
本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制度健全,具有合理的教学团队和常态化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机制;重视教师培训,注重团队建设,新增1名省级教学名师;教学成果丰硕,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改革成果奖三等奖2项,立项省级一流课程3项。
本专业采用“3+1”、“2+2”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重要学科竞赛中表现优秀,取得较好名次。自2020年以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获国家级奖励5项,获省级奖励60余项。近六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该专业每届学生都有作品获奖,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省级一等奖9项。学生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项、湖南省北斗开放实验室课题4项。学生发表论文9篇,申请专利1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情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属工学,该专业于2016年开始招生,已有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历史,为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
本专业拥有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铝材精深加工与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农业(果蔬)信息感知与预警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永州市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10个教学与科研平台,以及15个综合实验室,8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依托“制造强国”发展战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基础,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师,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早已超越了传统“机械”的范畴,其课程体系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一个以设计与制造为基础、以力学与控制为核心、以多学科交叉为前沿、以综合实践为落脚点的鲜明课程群结构,这一课程结构旨在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程师。通过专业见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将分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团队协作、项目管理与沟通表达等能力。
本专业采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的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重要学科竞赛中表现良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自2020年以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学科竞赛活动中屡次获国家级奖励和省级奖励多项。
本专业教师队伍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具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重视教师培训,注重团队建设,新增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名。近几年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装备制造行业,从事的岗位有:机械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车间管理(储备干部)、销售工程师、售后/技术工程师等,同时,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攻读机械工程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智能制造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机电产品开发、工业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学科建设情况呈现出“平台高、跨学科、重实践、应用广” 的鲜明特色,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工程实训中心、机械基础实验室和机械专业实验室、智能智造仿真生产线,可提供国内一流教学硬件设施和环境。依托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智能制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提供了高水平的舞台,也有利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打破传统机械工程界限,构建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夯实传统机械根基,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物联网技术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为“智能”内核,注重培养学生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和智能工厂系统层面进行思考和管理的能力。
本专业明确采用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其是贯穿于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培养目标直接对标工业界需求,确保学生所学与产业所用无缝衔接。通过项目式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从智能产品设计、智能装备集成到智能工厂管理,学生就业面宽,前景广阔。同时,扎实的学科基础也为学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专业教师队伍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3人,“英才支持计划”1人。拥有湖南省智慧农业(果蔬)信息感知与预警工程研究中心和永州市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与农业科技,形成独特的“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学科团队和应用研究方向,学科交叉特色明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情况
湖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依托多层次平台支撑与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了特色鲜明、实践导向的学科体系,可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电力、能源等领域输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一、学科平台坚实,教学资源优越
学科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工程实训中心,建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电子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全方位实践环境,强化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聚焦新能源,突出应用型特色
学科紧密对接“新型电力系统”产业趋势,开设微电网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人工智能基础及应用等前沿课程,注重将智能控制、新能源技术、数字化仿真与传统电气工程深度融合。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通过项目驱动、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学生在电力系统设计、运行维护、设备研发、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实战能力。
三、课程体系前沿,注重多学科交叉
专业课程设置涵盖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继电保护等核心领域,同时融入人工智能、微电网控制、电力市场等新兴内容,体现“电气+智能化+数字化”的交叉融合特色。通过电力系统信号分析、PLC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强化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解决能力。
四、就业面向宽广,发展前景广阔
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新能源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设计、运维、研发与管理等工作,尤其在智能配网、电力电子装置、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专业持续为学生提供考研深造支持,升学渠道畅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湖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科以“智能制造赋能电气工程”为亮点,以实践创新与产业对接为路径,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工程素养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电气工程师,为区域产业升级与能源转型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