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要注意解释的几个问题
(1)说明本课程的任务是支撑哪几项毕业要求指标点?
(2)针对上述每一指标点,说明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说明本课程对学生的考试或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要求(即对应指标点的性质)是否匹配;说明涉及的考试或考核方式是否均有明确合理的评分标准及合理性;
(3)简要说明学生考试或考核结果与各项课程目标达成期望值的对比。
2.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目的与要求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规定,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内容和方式的依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是从微观层面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情况的评判,其结果是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一要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二要依据课程目标性质、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确定评价方法;三要及时编制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及时向全体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
3.课程评价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有何异同
相同点:
(1)都是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情况进行评判,其结果是持续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2)都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
不同点:
(1)评价结果支撑对象不同;
(2)评价依据与评价周期都不同;
(3)评价内容不同;
(4)评价对象不同。
4.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目的和要求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目的是将毕业要求落实到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通过系统、形成性和合理的评价,为专业教育提供持续改进的依据,最终保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要求:一是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 续改进”理念;二是建立评价工作责任机构,落实责任人;三是采取多方合议制度,选择适合对象参与评议;四是明确评价周期,确定毕业要求达成目标值,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值,评判达成情况。
5.认证“主线”及要求和认证“底线”及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 8 个一级指标有其内在逻辑关系。开展认证要 求专业根据外部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为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而制定相应的毕 业要求,为落实毕业要求达成而将其分解成指标点,为促进能力点达成, 构建课程体系,修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目标、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等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并要求专业建立基于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保证专业不断改进教学环 节,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 实践之间“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互动关系则称为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
所谓“底线”是指专业应建立面向产出的教学评价机制及基于评价的 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产出即学生的能力要求,专业设定的能力要求必 须与专业“毕业要求”实质等效。专业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并通过结果反馈, 改进教学工作, 是认证的“底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