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铸就城乡更新智慧引擎
本网讯(通讯员 孙明)在零陵古城柳子街的青石板路上,湖南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师生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将沿途的青砖灰瓦转化为数字模型。“这些历史建筑的点云数据已实时回传实验室,学生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完成修复方案设计。”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周基教授介绍。这一幕,正是该校“文化传承+智能技术”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
面对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三大战略叠加机遇,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历经15年改革探索,构建起“城市更新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激活、文脉传承创新培育”的特色育人体系。累计培养应用型人才4000余名,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0%,为城乡建设领域输送大批“懂技术、有情怀、能创新”的专业力量。
破局·重构 十五年深耕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国家城镇化率从46.6%跃升至67%、城市更新年投资突破2.9万亿的时代浪潮中,该校率先破解“重城镇轻乡村”“重技术轻文化”的传统培养困局。斥资3000万元打造5000㎡实验实训中心,建成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平台,形成智能建造牵引的土建类专业集群。
“我们将专业课程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构建了涵盖智能测绘-自动建模-智慧运维的数字孪生全流程实训体系”。智能建造系主任罗雄文操纵着学生设计的数智人“柳宗元”,游走在虚幻5引擎打造的清代柳子街中;中意联合工作营的学员,通过历史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还原了永州老埠头古建筑群的发展历史;基于“VR+BIM”的省精品在线课程与省一流线上课程被全国300余所高校引用,慕课访问量突破1300万人次。
创新·融合 打造“三维四链”育人体系
在祁阳浯溪摩崖石刻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正调试自主研发的石刻损伤识别软件。这套基于机器学习软硬件结合的技术方案,已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从文化基因解码到现代技术创新,我们培养的是‘技文双修’的复合型人才。”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明所说的,正是该校独创的“符号提取-空间转译-技术实现”三级教学法。
通过“产业链需求牵引、创新链技术赋能、教育链课程重构、文化链价值融入”四链协同,学院建成了振兴传统村落教学资源库,将60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260个文保单位勘察设计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库,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以及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围绕历史街区更新提升、文物普查、古桥预防性保护等主题开展产教融合活动,在服务地方文旅发展的同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展望·超越 锚定未来发展新坐标
站在新工科建设与建筑领域转型升级前沿,学院重点攻关城市更新与摩崖石刻的数字孪生关键技术。“我们正申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学位点和文物硕士点,填补省内空白,计划五年内为湖南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工作输送应用型人才1000人,为文保行业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200人。”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胡佳星透露。随着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飞速发展,这支传承着工匠精神的队伍,正在城乡建设的新征程上续写华章。
(一审:廖贤毅;二审:任学兵;三审:周基 何永红)